國際合作之路如何越走越寬廣
2012年9月13日
在今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我國領導人強調,中國是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的有力推動者,中國承諾將更加積極地推進國際合作,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與國際社會攜手并肩、同舟共濟,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加美好的家園。
作為地方政府,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承諾?如何結合地方實際更深入地推進環保國際合作?筆者認為,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深入思考當前地方環保國際合作的現狀、趨勢以及未來的著力點,深入思考如何通過進一步強化地方環保國際合作,共建一個我們想要的未來。
當前環保國際合作有如生產車間,只管產出,被動承接項目,而缺乏最重要的前端開發及后期推廣
環保國際合作是推動地方環保工作的重要領域之一,是幫助地方吸納國際環保先進理念、機制、技術,直接參與國際環保大循環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各地近年來高度重視環保國際合作,爭相開展國際交流。通過組織實施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國際先進理念、管理思想、環境政策和工作機制,既認真履行了國際公約,又有力地促進了環保事業發展,有效提高了各級政府的環境管理水平和廣大公眾的環境意識,推進了社會文明和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分析地方環保國際合作現狀,形勢卻不容樂觀。
第一,當前各地開展環保國際合作均主要停留于被動地承接、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如同生產車間一樣只管產出。以四川省為例,“十一五”以來,四川在環保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主要實施了10多個對外合作項目,承接了來源于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工發組織等國際機構以及意大利、美國、挪威等國家的雙邊、多邊及環境履約贈款。但是,如四川這樣開展環保國際合作比較活躍、成果較為顯著的地區,其國際合作交流也主要停留于承接、實施國際合作項目的層面。相較于實施項目,更為重要的項目前端開發儲備及后期成果推廣,目前仍處于空白狀態或起步階段。
這就使得地方環保國際合作只是扮演了生產車間的角色。前端給什么原料,就生產什么產品。至于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是否最大程度地推廣、普及到市場,則較少過問。
第二,隨著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崛起,地方能夠承接的國際環保援助項目將越來越少,生產車間的來料將越來越少。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世界對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這意味著,未來我國接受國際機構環保援助不僅將越來越少,而且作為負責任、有擔當的發展中大國,中國還承諾給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援助。這一新的形勢對地方環保國際合作帶來的挑戰是:如果各地仍然停留于生產車間的角色,那么未來的來料勢必越來越少,地方環保國際合作之路將越走越窄。而現實是地方環保國際合作的危機意識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各地均缺乏主動對接國際市場的意識,也缺乏對國際項目的前期儲備和開發。
第三,地方環保國際合作項目成果的推廣運用難盡如人意。環保國際合作項目承載和傳遞的都是國際最先進的理念、思想、技術和機制,有試點示范的作用。原則上每一個項目在完成產出后,應最大范圍、最大程度地示范推廣。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實踐情況來看,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成項目和產出上,在成果推廣運用方面難盡如人意,尚處于起步階段。
環保國際合作推動地方環保工作進入“國際環保大循環”,并呈現綠色化、本土化趨勢
回顧近年來的實踐,不難看出,開展環保國際合作成功推動了地方環保工作進入國際大循環,推動國際先進理念成為政府決策,并初步呈現出綠色化、本土化趨勢。實踐經驗啟示我們,地方政府要深入推動環保國際合作,必須把握好綠色化、本土化趨勢。只有這樣,環保國際合作才會更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才會走得更遠。
首先,國際合作推動地方環保工作進入國際環保大循環。各地通過深入開展環保國際合作,不僅出色、有效地履行了國際公約,而且使各地環保工作成功與國際接軌。通過開展環保國際合作,四川這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環境敏感區域同全球環境冷暖緊密聯系在一起。既得到了關注,也得到了援助,還履行了應盡職責,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環保工作進入國際環保大循環。
其次,國際合作推動國際先進理念成為政府決策。長期以來,一些先進的思想、理念最先發端于專家學者,并較長時間停留于專家學者層面。如何進入決策層并讓全社會都認同接受,從專家學者層面躍升為主流意識,還得益于履行國際環保公約,得益于實施環保國際合作項目。如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就是通過履行國際公約而逐步成為主流意識,并直接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第三,國際合作呈現綠色化趨勢。一些國際先進理念技術、可持續發展模式,之所以能在本土扎根,大多得益于國際合作。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先進理念、綠色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地方調整經濟結構,促進了地方轉變發展方式,進而引導地方經濟發展綠色化、技術綠色化。事實證明,只有綠色化,地方環保國際合作才更有生命力。
第四,國際合作呈現本土化趨勢。履行國際公約、實施合作項目,無論有多先進的理念、技術,都必須結合本地實際,與解決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只有創造性地落地,才會有生命力,這就是環保國際合作的本土化。當前和未來,地方政府開展環保國際合作必須本土化。這不僅是趨勢,也是內在本質要求。
未來地方環保國際合作應注重拓寬合作渠道、轉變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內容、擴大合作成效,加強能力建設,強化項目前端開發和成果運用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環保國際合作需要不斷探索,尋找新的著力點。地方政府在推進環保國際合作時,需要把握好地方環保合作趨勢,進一步結合本土實際和現實需求,使國際合作更好地推動地方環保工作。
第一,拓寬合作渠道,進一步推動環保國際公約在地方政府的履行。通過拓寬合作渠道、引進和實施更多的合作項目,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蒙特利爾議定書》和《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國際環保公約在地方政府的履行,進一步展示我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
第二,轉變合作方式,從注重引進資金逐步轉變為更加注重引進先進管理思想、理念、機制、技術,使國際合作更有效地促進地方環保工作。全球環境基金長江流域自然保護與洪水控制——寶興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分項目在四川省寶興縣實施,其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同。其關鍵在于,項目實施地寶興縣通過這一項目,成功引進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這一國際先進理念和管理思想,使地方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科學結合,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綜合管理、協調發展。隨著先進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國際合作成效更大,影響更加深遠。
第三,深化合作內容,把推進環保中心工作作為國際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有效地將地方環保重點與國際環保熱點結合起來,使環保國際合作更有效地服務于地方環保中心工作。這是解決地方環保國際合作本土化的根本途徑。
第四,擴大合作成效,以全球環境問題為抓手,進一步將履約作為推進環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形成國際環境履約工作與國內環保工作有機結合、統籌兼顧、合力推進、協同共進的局面。這也是解決地方環保合作本土化的又一途徑。
第五,爭取資金技術支持,建立履約長效機制,強化機構能力等環保合作基礎建設。近年來,在環保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不斷創新、經驗不斷積累的同時,也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技術問題。環保領域很多矛盾需要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來解決,而地方政府缺乏國際先進技術。未來急需通過國際合作來打通信息渠道,確保國外先進技術落地。
二是機制、機構和能力等問題。國際合作急需建立履約長效機制,加強履約機構及能力建設。
三是資金問題。目前普遍缺乏多層次、多渠道的項目資金支持,要盡量爭取國際社會相關環境問題專項資金以及國際雙邊環境合作資金。進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推進地方環保國際合作。
第六,進一步強化地方開展環保國際合作的項目前端開發,注重后期成果的推廣運用。針對當前地方環保國際合作主要停留于承接實施具體項目這一現實,未來應對挑戰最為現實的努力是,各地變以往被動承接項目為主動開發項目,在項目前端開發上主動與國際接軌,緊密結合國際環保趨勢與地方環境現實需求開發項目,進而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優勢地位,爭取國際項目落地。同時,在項目成果的后期推廣運用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普及成果,注重將個案經驗變成環保決策,確保環保國際合作成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