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如何助力公益事業
2012年9月18日
聚焦
商界有“天使投資”,如今環保公益領域也有了“天使資助”。9月15日,SEE基金會“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簡稱“創綠家”)在北京正式啟動,未來5年內將向300個民間環保公益團隊提供1萬—20萬元不等的創業資金。這是SEE基金會200余名企業家捐贈人通過吸收商界“天使投資”理念,為支持民間環保公益事業發展而創建的“天使資助”公益平臺。
啟動儀式上,著名經濟學家、SEE基金會理事長吳敬璉發表致辭,SEE基金會會長馮侖、秘書長劉小鋼、創始會長劉曉光、前副會長王維嘉、理事萬捷等企業家捐贈人,與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張醒生、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等,結合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經歷與當下民間公益發展訴求,共同探討“企業家精神”如何助力公益事業。
做企業學會掙錢,做公益學習花錢
問: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曾說,中國的公益事業發展比經濟發展落后20年。各位企業家現在開始公益領域的創業,怎么看待這樣的落差?
馮侖:拿公益發展和經濟發展相比,從規??偭可险f,中國的公益總量比經濟總量至少差20年,但是從制度建設和成長速度來說,兩者的反差是倒過來的。
比如自我治理,民營企業在頭十年都是“昏”的,但是很多公益組織建立可能還遠遠不到十年,就能夠自覺地在組織治理上下功夫。比如透明度問題,民間公益組織已經有了透明指數排名,財報通過網絡公開,但是民營企業是在發展了十幾年之后才開始意識到透明度的重要性。另外,公益領域的“國有”和“民營”比重也完全是倒過來的,據我了解,現在大約65%的公益捐款來自于私人和私人部門。從這些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的公益是做得相當好的。
問:做企業和做公益,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
馮侖:一樣的地方就是兩者都需要良好的治理、效率、人才、戰略和價值觀,要在一定的法律環境下按照合法有序的方式來運作組織。這些事情恰巧都是企業家最擅長的:用有限的資源建立最合理的組織,確定目標、價值方向和激勵機制,然后在一定時間內達成目標,取得可考核的業績。不一樣的是做企業是掙錢的,做公益是花錢的,方向不同。
做公益也有一套規律,企業家一開始容易忽視這道專業門檻,把事情想得太簡單。我前陣子接觸到一個法國的公益募款公司,居然還是一個上市公司,對于怎么訂立遺囑,怎么跟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談才是真正的力量。
要培育接得起政府職能轉移的NGO
問:SEE基金會在華南地區的發展狀況如何?
馮侖:SEE基金會在募款和會員發展方面沒有任何地域側重,不過從現狀來看,今年SEE基金會和深圳的企業家王石、萬捷、馬蔚華等共同發起注冊了一個紅樹林保護基金會,由SEE基金會捐贈一半的啟動資金,形成了“母子基金”的模式,在這方面華南地區的發展就是比較領先的。
問:政府將一些職能下放給NGO來承接,各位站在民間組織的立場,對此有什么建議?
馮侖:NGO如何承接政府的一些職能,要區別對待。有一些事情是政府本來就不應該干的,就別干了。有一些是NGO干得比政府好的,政府就收手,讓NGO去干。有一些是政府干效率低的,政府就可以和NGO合作,提高效率。還有一些是政府本來就沒干的,就應該由民間充分自主地去干。
我們需要建立更加包容的制度
吳敬璉:最近在經濟學領域有一本書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是美國兩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的著作,書名叫《國家為什么失敗》。這本書的觀點認為,國家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首先是經濟制度,而經濟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做“攫取型”,讓少數人攫取了多數人創造的財富;另一類是“包容型”,讓更多人參與并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我想,其實這種“攫取型”制度不只是對人的,也是對自然的。這種制度不僅會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貧富分化的加劇,而且造成對自然的掠奪,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最近30年的經濟大發展當中,我們對于大自然的欠賬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更加包容的制度,在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共存、共贏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以及經濟、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