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北京交通是社會公眾的事
2012年9月29日
改善北京交通,首先是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應看到,改善交通也是社會公眾的事,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交通出行的快樂指數。
雙節將至,交通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在免費通行的“十一”期間,全市收費公路日均流量將達到155萬車次。黃金周期間,平均每天要堵5小時以上。其中上午時段出京方向易堵,下午堵車集中在進京方向。最擁堵的兩天分別是9月30日和10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發布出行提示信息,期待市民作出理性的出行選擇,引導市民盡量綠色出行,自駕者錯峰避“堵”出行。
應當指出,從標與本兩個層面改善北京交通,首先是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應看到,改善交通也是社會公眾的事,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交通出行的快樂指數。尤其是大多數人在同一時段駕車出行時,每個人作出便利自己的選擇,必然會導致出行對每個人都不便利的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性考量”比單純的“便利考量”更應成為特大城市人出行的價值天平。
這種“理性考量”更多的是基于“避害”。作為理性的人,尤其是在節假日,閑適的心情,構成了節假日快樂指數的關鍵。任何影響這個快樂指數的物與事,都會主動去規避。顯然,如果節假日出現交通極度擁堵,好的心情,都可能被破壞,陡增煩惱。簡言之,我們因為怕堵,所以就不去做添堵的人。
“避害”與“便利”,盡管都是對切身利益的主張,但由于理性考量的基點不同,結果就大不相同。“避害”的基點比“便利”更低,所獲卻往往會更好。因而每個人作出避害的選擇,最終可能會帶來對每個人都便利的結局,反而使公共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實現。
這里的原因就在于,因為想避害,人們就愿意“讓度”一定程度的便利。擁有讓度空間的人,其選擇的自由度就比較大。比如,能綠色出行、公交出行的,就不駕車。彈性上下班的,就錯峰駕車。這種讓度,在客觀上是對沒有讓度空間的人的一種理解與奉獻,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學、必須按時上下班的人,會因此而得益。這種避害的選擇,也在客觀上反而成就了“公德”,即盡可能讓度自己便利,來成就他人的便利。
中秋、國慶雙節,又逢高速首次免費通行,人們出行的意愿會空前增加。本著“避害”心理,本著節假日心情舒暢要緊的原則,每個人不妨進行更多理性考量,選擇出行的文明、安全、綠色、錯峰。如此,節假日才成為每個人真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