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公益是高速公路的正道
2012年10月10日
在這個剛剛過去的雙節中,全民休假的美好日子似乎沒有想象中那樣休閑快樂。至少那些奔著高速公路假日免費的有車一族,借此黃金假期安排的行程竟是生生添堵的過程。不僅僅是高速公路上堵車影響了行程,免了通行費卻讓受惠者的堵心感受加碼。
然而,“免費政令”的操作者對此感受大不同。交通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認為,首次實施重大節假日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首戰告捷。因為“全國公路網交通流量比往年和平時都有大幅增長,總體運行平穩,局部路段由于交通量增大和交通事故多發導致車輛通行緩慢或者短時擁堵,但沒有出現嚴重阻斷情況”。
必須看到,堵車并非因為免費,黃金周不免費也會堵車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可能是交通部新聞發言人的視覺過于宏觀,遭遇了堵車之苦的人們對上述“免費通行政策首戰告捷”的自我評價恐怕難以認同。這個“首戰告捷”意味著再戰,政策制定者對于接下來的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政策信心滿滿。在這里,筆者堅持認為必須搞清楚一些問題的來龍去脈,“首戰告捷”的評價無疑是管理者自己表揚自己。也就是在交通部節前發出有關高速公路節日“免費政令”之后,筆者先后發表了兩篇評論,主要談及的都是“免費政令”的那些硬傷,諸如政策出臺的程序合法性,政策實施的公平性等等。同時,也指出過這個政府政令回避了公眾對高速公路運營者“暴利”的質疑,回避了收費公路為何不能徹底免費的根本,回避了自古以來修路都是政府義務的問題。
現在,顯然不能僅僅是總結成績,只是看到“全國高速假期免費將減收200億元”、“免費大餐”令國家因此減少30億元稅收這個對百姓減負的一面,而更應該審視另一面:公路收費問題就像黑洞一樣,吞噬著百姓的金錢,高昂的物流總費用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便民政策,“免費政令”之所以無法消除其政策的討巧之嫌,核心就在于管理層沒有去解決高速公路本不該收費這個一切問題的總根源。
開車本來就已經交了養路費,免費通行本來就是正常的事,如今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修了路,再向納稅人收錢;又將有條件的部分“免費”政策視為惠民的給予,這無論如何是講不通的邏輯。管理部門如果只是拿“節假日免費”搪塞“公路”存在的實質,那么,中國目前正式批準的6000多個、平均30公里一個的收費站,消耗的不只是社會以及民眾的成本,多如牛毛的收費站事實上正是中國經濟的腸梗阻。
顯而易見,打通腸梗阻的當務之急不是何時對誰免費,而是全面地清理收費站,從源頭開始,還原公路產品的公益屬性,逐步還路于民才是正道。服役了26年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自10月8日零時起終止向過往車輛收費,正式回歸公益屬性。其實,被稱為“吸血鬼”的鄭州黃河大橋,早在1996年就還清了銀行貸款。這樣能夠繼續“違規收費14.5億元”的情節,在全國各地還有多少,管理者或許可以在這里多下工夫。埋頭計算節假日能夠為一部分民眾減少多少負擔的惠民收獲,難道不是在維持一種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