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公益組織走向國際舞臺
2012年10月15日
近日,在“表叔”“房叔”的熱點事件中,一群90后大學生出現在公眾視野。作為一群成長足跡與中國市場經濟歷程同步的大學生,他們利用法律法規手段參與社會監督與社會建設的行為獲得一片贊賞。
而與這群90后年輕人的表現相似,近年,中國民間公益組織也正在以自己的姿態走向國際舞臺并發出自己的聲音。10月8日,中國五家民間環保組織在北京公開了49家中外品牌企業在華供應鏈的環境問題報告,盡管仍有19家企業并未對“涉污”進行回應,但其中的大部分仍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改變污染現狀。民間組織此番獲得有效話語權的原因并不在于“揭黑”產生的威懾力,更根本的原因來自于本身的專業性操作,以及對所工作領域的宏觀視野。對于任何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來說,如何認清自己所服務的領域并實現自身的專業性,是長遠發展的基本需求。說完事件再說回到人本身。
本周有兩件代表性的人物事件,一是陳光標兌現承諾,為自己網絡粉絲中被砸日系車主換車;二是南都基金會的“銀杏伙伴”項目2012年評選結果出爐。有意思的是,這兩起與“人”有關的公益事件,似乎也正代表了中國公益領域內兩股不同的力量,前者是完全個人式的、較為感性的、更隨機,但最容易調動情緒的公益模式;后者則是專業化、組織化的職業公益人方向。究竟孰優孰劣,陳光標認為自己的方式緣于對現在公益環境的不信任,而推崇后一種方式的業內人則表示,推動中國公益真正進步的方式正在于建立一個專業化、組織化、制度化的良好環境,也正因為如此,個人的行為才更應該向著推動整個公益領域進步的方向去靠近,而非采用反專業的“逆向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