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堅守醫德,醫療回歸公益
2012年10月15日 來源:《楚天都市報》
能省絕不浪費,一根縫合線分成幾段用;12年減免醫療費3400余萬,“小氣科室”走出“大公益”之路。(詳見本報近日報道)
本來醫者仁心,但近年來,個別醫者不給紅包不用心、利用職務謀私利,個別醫院一味逐利背棄公益,這些行為褻瀆了醫者這一職業的崇高,推高了醫療費用,繃緊了醫患關系。
是堅守醫德之“義”,還是利益取向優先,我們看到,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用12年舍利取義的堅守,回答了這一切――“小氣科室”對自己小氣,總是想方設法減免醫療費用,一根線,能省絕不浪費,一瓶藥,能用便宜的就不用貴的;另一方面,又顯得十分大方,對貧困患者時??犊饽?hellip;…看似矛盾,卻流露著醫者處處為病人著想,“患者至上”的大愛,裸露出醫者扶貧濟困懸壺濟世的大仁。
應該說,行醫是一種使命,而非一門生意??擅鎸嬲T惑,不少醫院迷失了公益方向。“小氣科室”把錢看得很輕,把病人看得很重,始終堅守傳統醫德,恪守醫學人文精神,不僅贏得了醫者的尊嚴,更架起醫患心靈相通的橋梁,為行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醫生干的是“良心活”。在治病救人上,醫生往往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治療的多與少、處方的大與小,乃至一根線分幾段用,都能因人而異,沒有統一標準。某種意義上說,能治好病,講究的是醫術;花最少的錢把病治好,靠的卻是醫德。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是一種可貴的醫德境界,也是評價醫者好壞的核心標準。
2009年,國家發布新一輪的“醫改”辦法,與以往強調醫院自主權和市場化的基調不同,新醫改將“公益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醫院盡早回歸公益性,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在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每個醫護工作者秉持什么樣的價值觀,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患者,無疑直接關乎著醫療事業的公益成色。
我們期待身邊能有更多堅守仁心醫術的好醫生,用醫德撐起醫院回歸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