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饑餓用肚子更要用心
2012年10月17日 來源:山東商報
10月16日是第21個“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首次在全國廣大糧食干部職工中發起倡議,倡導自愿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體驗“24小時饑餓”當然不錯,可從中感受到糧食的可貴,但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學習所限難以參加,這時候就可以通過閱讀來感受饑荒的情景了。
除了“鋤禾日當午”這類古詩句,還有一些文學作品。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是孤獨和饑餓讓他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他出生于1955年,記事的時候正好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饑餓的景象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體現。比如,即將入選中學教材的《透明的紅蘿卜》一文,對主人公黑孩有這樣的描寫,“有跑的動作,沒有跑的速度,兩只細胳膊使勁甩動著,像谷地里被風吹動著的稻草人”,“肋條跟胯骨連在了一起”等。
阿城的《棋王》也有類似描述,“我看他對吃很感興趣,就注意他吃的時候……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這看上去有些難以理解,但那是在大饑荒中劫后余生的條件反射。
這讓人想到了杰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書中主人公在獲救后還在船上藏糧食,把船上的餅干藏到他的褥子底下。
描述饑餓的還有路遙的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講述了六十年代農村貧困生馬建強在縣城求學的故事。而直接講述饑荒如何慘絕人寰以至于“人吃人”的,就是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了。在另一篇《華家嶺》中,提到這樣一個情節,在雪夜回家的路上,姐弟倆背的八九斤谷子面粉被另一戶餓瘋的人家搶走,就著雪吃掉,結果那家人全被脹死了。
實際上,體驗饑餓,除了通過閱讀,還可以通過交流。有過來人對我說起過,那個時代我們老家的人身上普遍浮腫,一按就是一個坑,起不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件事,去年我和朋友在武漢采訪楊繼繩先生,在一家酒店和他共進午餐,因為是自助餐,我們就每樣都取了一些,結果量就多了。落座后,楊繼繩先生說,我們要節約糧食,今天的飯菜都要吃完,我父親就是在大饑荒時餓死的。那是我這幾年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也是最干凈的一頓飯。不只是出于對楊老師的敬重,也是出于對那些饑荒中無數死難者的歉意,時至今日,他們仍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留下的,只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余聲。
世界糧食日,該體驗饑餓的,不僅是我們的肚子,還有我們的頭腦,我們的內心。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