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要盯的“全民性”
2012年10月22日 來源:央廣社區(qū)
據(jù)新華網(wǎng)報道:由“中國式過馬路”的創(chuàng)意而起,“中國式馬路”、“中國式接孩子”等網(wǎng)友的吐槽也迅速流行起來。沿用這一創(chuàng)意,不妨將目光聚焦到“中國式治堵”上,這是由于近期,“中國式治堵”在各地“高招”不斷:有諫言收“擁堵費”的,有傳言收“排污費”的,北京市有關部門則再次提出將評估在特定時段、特定區(qū)域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措施的可行性。與此同時,上海的車牌拍賣均價超6.6萬元又創(chuàng)新高……
限號、車牌拍賣,這些只是些硬措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未必能夠持續(xù)進而朝著更加有序暢通的方向走去。誰都知道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城市交通關聯(lián)著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上學、上班、等等瑣事。真要做到城市治堵,硬性措施只是個“標”,全城市民的意識主動和行為配合才是“本”。治堵實際上是要解決“全民性”問題。
全民性首先要解決意識,說白了,就是有車一族要有所“舍”,不能寸步不離車,事事不離車。能夠積極主動為城市交通做點“小貢獻”對自身生活也是有裨益的。比如接孩子,如果在時間寬松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陪孩子一起坐公交車,讓孩子體味到生活的通常秩序,對孩子養(yǎng)成一些公共意識和習慣都是有幫助的,而這些也將是他們的未來競爭力所在。
再者,要對自己的出行行為負責,只要駕車上路就要遵守交通法規(guī),安全、文明行車,把禮讓品德發(fā)揚光大,適當時候可以吃點“虧”,不要和車輛爭道搶行,在別人有駕車失誤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調整來化險為夷。靠著一種表率和寬容來讓整體的社會行為趨向良好。
城市治堵不能光盯著“車”,主要還得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