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接孩子是家長的錯?
2012年10月22日 來源:復興論壇
繼“中國式過馬路”之后,“中國式接孩子”又成網絡熱門話題。每到下午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便會上演“中國式接孩子”,家長們開著二輪、三輪、四輪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翹首以待,人群之眾、秩序之嘈雜彷如集貿市場。與之相對照,在國外多數地方的小學門前,幾乎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10月20日《揚子晚報》)
“中國式過馬路”與“中國式接孩子”,可謂“孿生姊妹”。在國人的熱議和反思中,包括安全意識、規(guī)則意識、文明素養(yǎng)以及交通現狀等。其實,無論“中國式過馬路”還是“中國式接孩子”,都不只是家長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式接孩子”確實屬于“中國特色”。在歐美很多國家,幾乎沒有接孩子這種情況。盡管不必“言必稱歐美”,因為美歐校車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但是,就連城市形態(tài)、交通狀況和人口眾多等方面與我國都較為類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長接送小孩的,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中國式接孩子”受到家長“青睞”,而且多為“1 1”服務,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孩子的安全問題,還有諸如城市交通復雜,不按規(guī)矩行駛的車輛很多;路邊有些“不良”小店,擔心小孩學壞,等等。家長希望孩子能自個兒上下學,但家長的這些擔心和操心絕不是多余的!
譬如安全問題。在日本,孩子按區(qū)域就近上學,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還有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而在我國,“就近上學”能辦到嗎?有多少學校設立了“學童擁護員”和“PTA”?即使有的學校有,但執(zhí)行情況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據《揚子晚報》記者調查南京多所小學、幼兒園發(fā)現,幼兒園的接送率可以說是100%,而小學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接送率目測至少在九成以上。試想,城市交通本來就擁堵,“中國式接孩子”更加劇交通擁堵;交通一擁堵,安全隱患必然增多;安全隱患增多,家長更不放心孩子安全,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有位家長說得好:“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不管風吹雨打,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模式,可為什么家長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放學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絕對不是家長的問題。”一位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的話,驗證了這位家長的說法:“他每天都是爺爺接送的,他一個人可以從幼兒園走回家,但媽媽告訴他,路上有‘小偷’,會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
既然“中國式接孩子”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應該全社會要想辦法解決:修學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解決孩子就近入學,這是政府的事情;該相關部門干的事情就要干好,維護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等,這是交通、公安等部門的事情;設立“學童擁護員”、成立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等,這是學校的事情;拿出時間表,廢除“中國式的生活習慣”,這是家長的事情。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各方面攜起手來,“中國式接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減少,直到最終徹底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