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要擺正義和利的關系
來源:和訊
曹德旺在臺灣某論壇上的發言:要擺正義和利的關系
我叫曹德旺,是福建人,經營了一家小型的企業,在歐美隊伍里面算是中小型企業,現在一年做十幾、二十億美金。我們在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日本、韓國、英國都有工廠,也有公司在那邊。企業不大,但是我很聰明,做事情有自己的觀點和理念。財經界和知識界對我都比較認可,我的個性也比較強,不會去同流合污,有所為有所不為,該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這次來臺灣是第六次了。第二次97年王永慶請我來的,我很系統的參觀了臺塑集團,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學到了很多東西,99年迎來了福耀的大發展。我對臺灣的印象,我認為臺灣真偉大,一個島,沒有資源,兩千多萬人口,做到今天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四名,實在令人佩服。臺灣人第一個是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個,他們很聰明,從我跟各國各地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我最佩服德國人,第二佩服是日本人,第三個是韓國人,第四個就是中國臺灣人,臺灣人做事情的認真和他們的成就值得大陸學習。應該說他們很認真、很吃苦、很努力,充滿智慧,把臺灣發展起來。
對于商業倫理的問題,我的個人意見就是我們儒家提倡的五德里面,義和利的關系要擺正。就是說你謀取利潤的同時必須承擔責任,承擔責任要敢于承擔和勇于承擔,勇跟敢是兩個概念。勇于承擔的時候,也敢于開拓,敢于挑戰極限,挑戰自我,這就是有勇氣的事情。如果出差錯了,像福特有一年輪胎出問題,召回幾十萬輛,你知道它召回幾十萬輛要出多少錢嗎?最少要幾億美金,但是必須這樣做,就是勇于承擔。像現在大陸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一大堆,以前日本、美國、臺灣也像大陸這樣,為什么會提出商業倫理的培育呢?張校長說他是二十幾年前,大陸現在的情況跟臺灣二十幾年前有一點相似,因為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對子民的教化也有一個過程,他那時候提出來了企業倫理問題。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儒家祖宗提出來的商道,所謂企業倫理就是商道,夠不夠用呢?我說還不夠用,現在還要講企業家精神,歐美現在提倡的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境界。因此,我在清華演講的時候,我總結企業家精神的三點,國家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因為有你而富足。這就是企業家應該做的,不僅僅是勇于承擔和敢于承擔的問題,還要堅持從創新,從環境保護、企業管理、技術革命等等一系列的方面努力,這是一種更好的探索和追求。
當然,我相信中原大學為臺灣的經濟建設做了很大的貢獻,起碼是在最需要引起重視的時候提出來商業倫理。那么,今天我們先把秩序整出來,所謂商業倫理就是利益與責任,就是你想牟利但是你必須承擔責任。我聽說大陸來了很多同學,我們來這里學習的時候,應該學習臺灣同胞的勤勞、樸實、勇敢、聰明、智慧。當然,比如說我剛才提到的商業倫理和企業家精神比較的話,我們就更傾向于去學習歐美的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