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農村生活是創作財富
2013-04-11
4月10日,我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來到北京市一零一中學,與學生們漫談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的,同時分享了自己對文學的體驗。莫言說:“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我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小學五年級輟學,但20多年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
學生們對莫言圍追堵截
4月10日下午,由于莫言的到來,一零一禮堂里擠滿了學生,在座位有限的情況下,不少學生甚至站在過道上聆聽演講。演講開始前,學生們將莫言團團圍住,有的索要簽名,有的要求合影,有的給莫言遞條子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們的熱情讓原定于3點半開始的演講整整推遲了20分鐘。
創作要和個人經驗結合
演講中,莫言談到了自己的文學之路。他回憶道,自己的文學起步是從河北保定當兵時開始的,當時創作了小說《春夜雨霏霏》。莫言說:“這部小說的創作是由于當時自己剛剛新婚,妻子不能隨軍,于是便寫了這樣一部小說。”莫言勸告中學生,如果將來有志于文學創作,那么可以先從自我出發, 寫自己的故事,慢慢地再將別人的故事,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
農村生活是文學的富礦
莫言回憶道,自己學歷很低,小學五年級因十年動亂輟學回家。《透明的紅蘿卜》就有自己童年的影子。莫言坦言,當年特別希望自己能夠離開農村,但現在翻回頭來看,自己的作品中大多數源自于農村生活的經歷,他沒有意識到自己“20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莫言表示,一個優秀的作家,一定是對生活有深刻理解的、經歷過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