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波:應遵循“供需”原則
2013年04月11日 來源:公益時報 作者:譚紅波
前些天去聽一個有關育兒的講座,說給嬰幼兒喂奶,一定要遵循“供需原則”:孩子餓了,有需要,才能給喂,這樣才是最科學的。然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尤其是幫著帶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并不是這樣,他們總擔心孩子會餓著,所以就時不時地去喂奶、喂水,這時候孩子往往不僅不吃而且還會用哭來反抗。
其實做慈善也如此,應該嚴格遵循“供需”原則:只有當我們發現潛在的受助者有明確需求的時候,才能根據我們自身的能力去提供相應的幫助。但很顯然,現實似乎并不是如此,我們一個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家里有一些舊衣服不穿了,但還很新,扔了怪可惜的,就在網上找個地址給寄過去;在農村走馬觀花跑一圈,發現很窮,但很多家庭都超生,就認為他們意識落后,應該多一些宣傳、培訓……辛辛苦苦確實做了不少,最后發現因為各種原因,捐過去的衣服當地人根本沒法穿,而且太多舊衣物已經給當地造成了處理的負擔;宣傳資料發了不少、培訓也費了很多功夫,還是很多村民生好幾個孩子,甚至開始對這些宣傳、培訓煩不勝煩……
靜下心來好好分析總結,發現其實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給的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
如果在確立某一個慈善行為之前,多花一些精力,用相對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廣泛、直接接觸一下潛在的受助者,認真了解、研究他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在眾多的需求中,最迫切的需求又是什么?這些需求在多長時間內會一直存在?簡單地說,就是真正弄明白他們是不是需要,需要什么。只有當我們把這些問題都徹底搞清楚了,再去做事情,才會發現輕松容易很多,而且能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
推而廣之,“供需”原則同樣適用于整個慈善行業的發展。整個行業的發展是否需要一部法律?是否需要一項新的政策?又是否真的需要成立一個全國性或地區性的樞紐組織?這同樣需要從整個行業生態圈的發展著眼,多做一些調查和了解,尤其需要針對已經存在的各類公益慈善機構,已經或正在受益的受益對象,也還包括各種資源的提供者,看到底有沒有這種需求,而不能坐在辦公室想當然,一拍腦袋就做出一個什么大的舉動。如果這個行業需要的是盡快出臺一部相對完善的法律,或者是急需解決某一個政策上的瓶頸,那么我們就應該努力在這兩方面做一些工作,而不是去折騰別的什么已經并不新鮮了的花樣。否則,做得再多,最后也只會是費力不討好,搞出一些體制的怪胎而已。
當然,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脫離實際需求而根據“供給方”的情況去行動,會容易很多,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滿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樣的行動是萬萬不可的。(泛海公益基金會項目高級經理:譚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