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萍:企業責任不僅是捐款
2013年04月11日
企業家對捐款的過度宣傳和媒體對捐款過度單一的聚焦給企業與公眾造成了一種印象,即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公益慈善,甚至只等同于捐款。這種錯誤認知,恐怕就是為什么在慈善捐款不斷涌現的同時,食品安全、信用欺詐等卻依然在我國層出不窮的原因。
實際上,慈善捐款只是企業社會責任諸多實現途徑的一種。企業社會責任應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如今,許多世界著名企業已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企業價值觀,其重點包括公司治理、社會價值促進(如消費者權益、社會道德等)、利益相關者溝通(如股東、消費者、社區等)、供應鏈管理、溫室氣體管理、水資源及環境生態保護、社會責任投資、可持續發展等。比如,英特爾致力于成為美國最大的"綠電"買主;可口可樂呼吁企業加入產業節水行動;全球最大紅茶品牌"立頓" 接受環保組織"雨林聯盟"的認證;寶潔公司長期在中國援建希望小學。
許多世界著名企業極力承擔起社會責任,是因為認識到企業的經營只有同社會價值、同消費者的長遠利益真正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企業持續良好的運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最新觀念之一是"社會創新",要在研發產品或服務時,不僅要考慮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如食品的美味與健康安全,更要納入消費者期待解決社會問題的各種公民渴望。
然而,在我國市場,食品安全問題尚層出不窮,要實現融合"社會創新"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更是困難。顯然,我國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與世界先進理念相比,落后了太多。
這幾年,呼吁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聲音日漸增多。但是,不少企業總將社會責任簡單地等同于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捐款捐物,這比過去當然是一種進步。但當前的輿論環境正在慫恿和極端化這種認知,導致一些企業總是視搶險救災、幫助弱者為一次難得的公關機會。它們積極配合的出發點往往是借公益慈善來宣傳自己,利用捐款給自己的企業鑲上金邊,提高企業曝光度,通過捐款,以小搏大,既能滿足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又能獲得眼球效應,何樂而不為?至于嚴格管控產品質量、實行低碳發展等社會責任,執行起來成本較大,而且短期內也難見成效,媒體又不大關注其進程,很難獲得爆炸性的宣傳效果,不如公益活動現場一擲千金容易出成效,自然會被一些企業所輕視。
然而,中國企業要想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創名牌、立尊嚴,就必須擔當起企業社會責任,讓社會責任成為企業價值觀的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不再是一種支出、一種負擔,更不是以公益為名的沽名釣譽,而是進一步發育為企業的價值觀。2007年全球責任競爭力現狀調查發現,各種"責任競爭力指標"與"成長競爭力指標"與"商業經營容易度指標"高度正相關。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整體企業社會責任做得越好,企業開展商業經營就越容易,這個國家的成長競爭力就越強。
每個生產者都該對消費者負責。生產者有必要加強自律,行業內諸企業也應彼此加強監督,踏踏實實地實現社會責任,而不是嘩眾取寵,企業經營環境才能改善,消費者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