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山: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要均衡
2013年07月01日
今年開始,我國城鎮化建設加速。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金融系統的支持和推動,而更和諧的城鎮化需要對應金融扶持的到位。
金融界:新型城鎮化在即,農村金融的發展應解決哪些問題?
杜曉山:實際上要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市場管理制度和資源配置的完整和均衡。這可能是很重要的,重點要解決農村地區,尤其是鄉鎮以下地區、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的“三農”金融服務問題。
還要解決的問題包括銀行業市場和證券保險市場均衡發展的問題;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以及民間金融統籌發展的問題;還要解決金融機構數量和質量提升的問題,以及管理素質、人員素質、資產質量的問題。
除了銀行以外我們還要加強農業保險的發展,農業保險又分商業性、政策性、合作互助性。還要增加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里又有證券、股票,還有期貨市場、租賃市場、信托和保險。這些都是非銀行的金融服務。我們還要鼓勵民間資本的發展,但是也要防范風險因素。還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同級和上下級間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溝通機制的建立和政府政策法規的支持等。
我現在特別希望能盡快真正解決中西部欠發達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問題,除了要解決服務“三農”和商業化金融機構追求利潤之間的矛盾外,還要解決公益性機構的發展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對公益性機構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這樣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的低端客戶、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
商業小貸絕大多數根本覆蓋不到鄉鎮及村一級,它們基本上是浮在縣城這一級,服務小微,或者中小微企業或個體戶。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采用綜合性的手段,手段之一就是鼓勵一部分愿意做公益信貸的金融機構去做,然后政府在政策和法規方面給予鼓勵,鼓勵公益性制度主義小額信貸的發展。
第二個要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和鼓勵各種形式的金融活動,但現在監管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戰,因為現在社會亂象在金融領域表現的很突出,詐騙、圈錢、騙局和人們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亂象都可能產生重大的存款人的利益損失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比如說社會上的高息攬儲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根本就沒有經過審批。
此外,金融中介服務應該是有門檻的,是要有監管的,是要取得創新和監管、創新和風險防控之間的平衡的,現在我們不能強調這三者中的任意一者而忽視另兩者,所以它們之間的平衡非常重要,現在農村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但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金融亂像,使得金融市場非常的混亂、良莠不齊、好壞不分,損害了存款人、投資人和弱勢群體的權益,而那些通過鉆法律的空子的人和機構反而得到了一些不當利益。所以我覺得這方面的制度應該進一步的完善。
我既不主張不監管,也不主張一味的嚴監管,我覺得對不同的機構采取不同的有效監管才是最好的監管,這個“有效”是指:鼓勵他們創新,鼓勵他們發展,但又能抑制非法和違規的行為。
支持城鎮化,金融業的著力點,至少應有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從宏觀層面,出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政策。支持“三農”方面的金融政策已有不少,可以考慮從支持城鎮化的角度,對這些政策進行整合,同時再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支持城鎮化的金融政策;第二,從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的方面來說,一定要早謀劃、早布局、早培植,抓住機遇,在支持了城鎮化的同時,也為今后的自身發展,爭取到更為廣闊的空間。
從服務方向上要注意,一是金融業要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引導城鎮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區域稟賦優勢的新興產業和特色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籌集資金,支持重點企業和產業集群化發展等;
二是引導城鎮強化市場功能和提高服務業比重,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為促進居民自主創業和就業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滿足居民對保險、社會保障和消費信貸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支持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產業化,包括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充足的信貸資金,通過政策支持和貸款投向,引導農業部門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作為融資主力軍,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仍被視為主力。應建立健全支持城鎮化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各類銀行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制定與城鎮化發展相匹配、結合自身優勢的特色化發展戰略,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通過提供綜合的金融服務實現業務和收益的平穩增長。
城鎮化建設可以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利用民間資金解決。比如,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的模式,把電、水、氣、暖等基礎設施項目商品化,讓商業資本或民間資本進入運營,這就會大大減輕政府投入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