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做公益不需威逼利誘
2013年07月02日 來源:公益時報 作者:艾已晴
被喻為“房地產商中的思想家”的馮侖,總是善于發現并提出“提綱挈領”和“未來感”十足的方案。一方面,他承認有些東西需要以時間的“無涯”來等待;一方面,他又不斷勇敢實踐新意,以無愧于其有限的人生。作為領導萬通發展的“領袖級”人物,馮侖在處理各類爭端上的本領,堪稱一流,各種資源經他的合縱連橫,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已經參與和發起諸如壹基金、阿拉善、愛佑華夏等8個公益組織的馮侖,又將視點聚焦在了一直以來困擾整個公益事業發展的“特困點”上來,即身處幅員遼闊的中國,公益組織如何在情況多樣的地方,開展有效的公益行動。
曾有人告訴馮侖,有些環保公益組織和地方溝通非常困難,他們有時候給地方政府打電話,“連最低級別,連著打三個月,每天打兩通電話都永遠不曾有應答,門都不知道在哪開”,這樣的困境引發了馮侖的深度思索。本次,《公益時報》記者與馮侖對話,試圖找到一些來自于他心中的解答。
人物檔案:
馮侖,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曾先后任職于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被下海”于20世紀80年代末;起家于瘋狂的海南淘金時代;成名于中國近十年的房地產牛市。
相比于萬通控股董事長的身份,現在馮侖更引人矚目的身份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四任會長,以及五個房地產行業組織機構的負責人、發起人。
《公益時報》:今年阿拉善頒獎中特別設立了一個給地方政府的公益獎項,這種非政府組織給政府頒獎的創意說明了什么?作為一個公益組織,我們怎么去跟地方政府和企業溝通呢?
馮侖:我們選擇手拉手一起走。比如說我們在阿拉善的工作是治沙,但地方上有一些化工項目確實很不像話,我們邊治理他們邊破壞。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當中,會有一些不合格的企業被媒體曝光,我們所做的就是讓地方政府把所有污染企業匯總起來,給我們拉出一個很長的單子,把這些資訊全部透明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專門派來了一個團隊,到北京跟我們開會,主要內容就是要透明,這件事不能再捂著;如果不透明,我們就予以上報。有很多不斷違規超標的企業,環保部門前去處罰時會遭到地方政府的干預。但如果這些超標數據被實時地曝光出來的話,地方政府要再去干預執法,是會有壓力的。
另外,事情的原因必須要找清楚,比如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原來招商引資過程中有配套的污水廠,但是污水廠建成后居然不開工,我們會繼續追查這里面的情況。如果是財務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錢,但是他要把財產抵押給我們,等污水開始處理的時候,就會有收入,拿了收入之后就要還我們的錢。
公益組織先出錢幫忙沒問題,但這筆錢是借的。因為一定要讓地方政府明白公益組織不是只來撒錢的,我們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公益生態,要追問效果。目前看來,以這種方案進行,我們的公益組織和地方政府會相互配合。因為我們本質是幫助地方政府解決問題來了,所以雙方達成了很多共識。
你看,這樣一來,既沒威逼,也沒利誘,我們手拉手一起做。這些事情,其實不是簡單對立的一個情況,但也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能夠和解,中間有一些小插曲,但是大方向是大家一起走的。
《公益時報》:那么,在這種與地方政府進行公益互動的過程當中,博弈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向大家介紹嗎?
馮侖:今明兩年我們會把重點越來越多地轉到地方政府和監測的大企業上去,我們用這樣的博弈來提升做公益的效能。對一個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矯正,比做一個具體項目省錢。另外,一些大的企業,特別是一些跨國的企業,如果我們能夠引起全社會對他的監督,讓他自己更警惕、更自覺,這樣的話他會更加收斂。
公益訴訟也是博弈過程中非常不錯的方法,用公益訴訟跟他博弈才花幾十萬元,但是他的整個效率會大大提高。他們改正之后省下來的資金給社會帶來的好處何止百倍千倍。目前,我們也沒有一套一成不變的完整經驗,但我們相信,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互動是積極的,我們是在積極地探索和學習。
《公益時報》:我們知道,在地方做公益,項目的落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請結合你的實際經驗來談談地方上的公益項目落地應怎樣執行。
馮侖:拿萬通公益基金會來說,我們是做生態社區的,而在生態社區中主要是水的問題。對此,我們基本上是從三個方面來做。第一是觀念,即我們的價值觀,所以我們在社區里做很多兒童的培訓和教育,從小來改變他們的觀念。
第二,我們開發技術產品。我們做公益并不是從開發商的角度去做,我們改造的40多個社區都不是萬通的地產。這些硬件技術,有些是開發商當時就應該配好的,但如果我們公益基金會全做到位了,他們以后就不積極了。于是,我們做一點,也需要更多社區給開發商施加壓力,讓他們把該做的部分做好。所以,我們最后用“社區自治”的方式給開發商壓力,讓他們改進。
第三,行為矯正。我們和許多社區里的老人、孩子開展日常點滴行為的活動,比如擰緊水龍頭,怎么收集雨水等等。
《公益時報》:你認為,公益成員在地方踐行公益的時候,應該有怎樣的素質?
馮侖:在不同地方做公益最重要的是端正公益理念,萬通基金公益做的事,實際上是阿拉善活動的一個側影。在治沙以外,阿拉善還要求成員企業自身要變成綠色企業。
我們一直強調公益首先是改變自己。我認為,當你開始做公益這天起,你就已經變了,公益一定是先改變了你自己,才有動力去改變別人。你改變別人越多,在這過程中就會越使你改變方向和力度,或者說對問題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說的公益,其實也是一種私益,它會使你變成一個行為端正的人、眼光獨到的人,并且,為人處事就不那么的勢利。比如,在經營活動當中,就會更多地關注周圍利益相關者,而克制唯利是圖這樣一個壞念頭。當你能夠克制、能在社會責任和盈利動機方面做一個很好的平衡的時候,你的企業就可以長久,而且可以得到更多利益。比如會得到客戶、所在社區和股東等方面對你的支持,得道者多助,只要這些支持存在,你的企業就可以持久地發展下去。
我相信剛加入的一些新的會員企業,他們已經開始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要改變自己。除了監督別人,我們一直在說,我們的每個成員都要禁得住監測,我們也要開展對自身成員的監測。
作為阿拉善生態協會,我們是一個環保組織,我們就不允許成員違背自己的承諾,去做不環保的事。所以我們會特別關注我們內部成員的行為,對他們不環保的行為,我們也會進行非常嚴苛的懲罰。我們有一個評估的方式,你做到了才能參加阿拉善,你要做不到,我們也會把他請出去。
另外,由于我們的成員都是房地產企業,我們會自己制訂公約,比如控制工地上的揚塵。在自律之外,我們也會借助專業機構幫我們的成員企業做矯正。
《公益時報》:無論作為民營企業,還是作為參與公益事業的草根組織,都會對政府的情感特別地復雜。那么,在參與公共事務的時候,應怎樣看待民營企業家和政府關系呢?
馮侖:從大的方面來說,就像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又愛又糾結。孩子想做的事,父母不讓做,但又不能跟父母徹底鬧掰了,互相體諒,但同時也得受點委屈。但從小的方面來說,我覺得,企業家跟政府的溝通,目前還比較順暢。因為各地的發展基金,尤其像阿拉善,有很多的參與企業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規模,地方政府肯定比較重視,所以溝通并不是問題。
相比純粹的草根公益組織,企業家跟政府的互動要較好。但仍然會有前面的問題存在,彼此有矛盾,但又不能夠破壞這樣一個格局。這正如同家庭的格局,無論如何都要心存愛念、互相表達依戀,這種感情極其復雜,但這的確是一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