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做公益不能喊累
2013-08-12 來源: 北京晨報
8月3日下午,結束了第一期金融博物館書院“下午茶”活動的任志強還沒在休息室的椅子上坐穩,便從口袋里掏出一支香煙,打火機還沒來得及和香煙親密接觸,站在一旁的書院秘書長漁童就忍不住責怪道:“太沒有制度了,居然在博物館里抽煙。”任志強眼睛一瞪,“我的地盤,連根煙都不讓我抽!”香煙在他手指間被反復玩弄,還沒點燃,記者和他的采訪已經開始了。
談讀書會 “不要求任何人向我們學習”
任志強說,創辦公益讀書會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獨立思考,“我從沒想過讀書會能有今天的成功。讀書會要一直對所有人開放,一直免費下去。”
《北京晨報》:為什么要辦一個公益讀書會?
任志強:創辦讀書會是希望建立一種社會的讀書啟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獨立思考。但一開始能辦多少期我們并不知道,能否被大家接受也不知道。我們從來沒有設定過多么偉大的結果,因為我們一開始也沒錢,沒錢就不知道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就是想先辦一辦試試看,沒想到陸陸續續竟然獲得了成功,漸漸地還有了贊助單位,這件公益事情就這樣持續下去了。
在此之前,中國的讀書會也有很多種,比如一些媒體辦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人辦讀書會,但他們都沒我們辦得好,不是斷斷續續,就是沒我們有影響力。我們從一開始的想法就是免費,向所有人開放,通過微博報名、傳播,現在這種形式也越來越多了,說明我們的讀書會已經有一定的傳播力了。
其實,不是所有的公益事業在一開始就能實現,如果沒有持久的經濟來源,公益事業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但前提是你所做的公益事業能否能引起大家的關注,或者說能否讓大家愿意支付金錢和精力。如果我們的讀書會是收費的可能就不是今天這樣,因為收錢可能就沒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和聽眾范圍了。
《北京晨報》:社會上有很多民間組織的小型讀書會,有些火爆,有些開不了多久就“倒掉”了,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任志強:民間組織的小型讀書會持續不了多久的原因并不僅僅是缺少資金,資金當然是重要的,但還要看影響力夠不夠。如果僅僅是讀書而沒有創新,沒有思想在里面,是做不成的。我們的讀書會就是因為有影響力聽眾才愿意來。
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限制,一旦有限制,就不夠開放。有很多讀書會是教導式的,我們不是。我們不要求任何人向我們學習,包括我們請來的學者。比如張維迎,我們不希望大家都同意他的觀點,或者成為他的追隨者,我們允許多樣的聲音,可以支持他,也可以打倒他,嘉賓之間在臺上就可以討論。我們之所以開通微博,就是希望這個平臺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留言。
我認為完全對社會開放是公益讀書會非常重要的條件。我們就會一直對社會免費下去,不會隨便改變這種方式。
談嘉賓 “想來讀書會的嘉賓太多了,他們也得排隊”
任志強說,選擇嘉賓就看兩個字——思想。說此話時,與任志強私交甚好的潘石屹躺著中槍了。這位參加過一次江湖沙龍和一次讀書會的地產大佬挨了批評,“潘石屹以前不愛讀書,不夠資格來講課。是我們逼著他讀了一些書之后,他才有資格。”“不能提供思想,要你干嗎來?難道要你來八卦?”
《北京晨報》:讀書會來過很多大牌嘉賓,嘉賓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任志強:思想是唯一的標準。只要你能提供思想,就行,不能提供思想,就不行,不能隨便是個人就跑來瞎講。我們的順序基本上就是企業家和非企業家穿插著,有時候會也考慮時效性。比如辛亥革命100年,我們就會做一期跟主題相關的話題,一些社會上的焦點問題,我們也有可能會拿來討論。除此以外,我們就按照學者和企業家交替的順序來。但是想來讀書會的嘉賓太多了,他們也得排隊,我們得保證公平性。
我們所有的邀請者都是不花錢的,如果邀請的嘉賓是為了圖錢而不是公益,他們也不會來參加。所以這些來書院與書友交流的嘉賓本身也體現了一種公益行為。很多人慷慨解囊,比如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他剛出的新書《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的版稅會全部捐給書院。
談公益 “企業家實現了公共資源配置的均等化”
做公益成為任志強退休后最重要的一份事業,讀書會上、阿拉善聯盟中,到處都有他的身影。“與讀書會的工作人員交流,累、怕、擔心,總想追求完美,公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記者提起這段他曾經說過的話,想探尋這位熱衷公益的退休人員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可他卻把聲音提高了八度:“做公益的事情哪能喊累?累是光榮的事情。”
還不能喊累了?這句小聲嘀咕被任志強聽到,他居然瞪起了眼睛:“什么叫公益?公益就是你自愿付出的事情。自愿的事情,哪能喊累?”
《北京晨報》:如何看待企業家做公益的現象?
任志強:其實企業家做公益的事情特別多,在媒體關注我們做公益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只是那時候你們還沒那么關注公益,也沒把它當回事。像房地產商會救治唇腭裂的孩子,中融聯盟給農民工子弟備校車,災難時我們也積極捐款捐物。但媒體還是對我們批評的多。比如王石跟我說很多人都罵他,說他5·12地震號召員工只捐10塊錢。可我們那會兒下午2點多才知道地震了,具體的情況什么都不知道,我們還是第一時間就決定捐錢,往后也有很多追加,可你們都不知道。
讓我們欣慰的是,當今的社會公益已經有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來自于媒體的態度,還來自于國家。以前,國家基本不允許非公公益組織成立、也沒有免稅優惠。隨著國家在這方面政策慢慢的開放和改革,一些非公公益組織終于建立了,比如壹基金和阿拉善的建立,都非常不容易。
《北京晨報》:企業家是推動公益的重要力量嗎?
任志強:企業家不僅僅是推動社會公益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們實現了公共資源配置的均等化。這要靠企業實現,靠企業家實現。比如我們做房地產開發,會配備小學,并且是優質的教育資源。那么這些原本應該是教育局做的事情,由于企業家的參與,便實現了當地教育資源的均等化。
還有一點,企業家在經營企業時遵守的制度和規則,使得他們在做公益時更有效率、更民主。企業家是最具備效率的,是民主的,他們不光得有企業家精神,還得有企業家的效率,否則就會把公益事業的錢亂花,因此企業家做公益絕對不要和商業混為一談。
晨報記者 韓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