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高校公益尤為重要
作者:馬廣志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3-08-19
一所高校里,哪一級學生最重要最有價值?國外大學和中國大學最重要的區別在哪兒?
訪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
一所高校里,哪一級學生最重要最有價值?國外大學和中國大學最重要的區別在哪兒?在考察了國內外諸多高校之后,王振耀得出了結論:即對待本科生特別是大一學生的態度。
王振耀,中國公益研究院的院長。他認為,一所大學有無競爭力就體現在對大一學生的態度上。在哈佛大學,最好的條件一定是給大一學生的,相反,我們很多大學卻把新生都遷到了新校區。一念之差,就決定了一所大學的實力和發展后勁。
“與發達國家在知識生產方式上的差距,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王振耀說,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高校公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知識生產方式亟待轉型
《華夏時報》:現在來看,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一個大的時代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
王振耀:這個時代跟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一樣的,這可以用數據來測算這個時代的變化。比如,2012年中國GDP總量為519322億元,人均GDP達38852元。折合成美元,總的GDP的存量也過了8萬億美元了。如果按照6.3的匯率計算,中國已經超過6000美元!而在2010年,這一數據還僅超過4000美元,這才不到兩年的時間。
那什么時候能過1萬美元呢?因為人均1萬美元就意味著邁入了發達國家的門檻。我想,2016年是不是一個可能呢,或者說是不是一個臨界點呢?其實,現在像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早早地超過1萬美元了。可見,經濟發展的速度已遠遠超出了我們原來的設想。
《華夏時報》: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諸多問題。
王振耀:當前我國的時代主題就是社會的快速轉型,它給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發展與傳統意義上的發展是不一樣的,它到了一個大的轉折點,時代性質開始變化,我們正在從政治社會化轉化為社會政治時代。過去我們常講很多群體性事件是有敵對分子,而今天很多重大的社會問題卻是因為我們管理不善才造成的。比如說三聚氰胺事件,比如北京接連出現的霧霾天氣,這都說明現在社會問題正在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
與此相對應,就會產生很多新的社會需求,特別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服務需求正在成倍增長!比如說,老齡化問題怎么辦,兒童福利政策如何解決,殘疾人權益怎樣保障等等。這些問題在我們還填不飽肚子的時候是不可能想到要解決的,現在卻都成為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必須解決。可以說,社會的各類要素正在發生著快速的重組并且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活!
《華夏時報》:這樣一個快速的變化,好像我們的社會還不太適應。
王振耀:對。坦率地說,我們整個社會準備不足。我的基本判斷是,這種變化給社會帶來了兩個不適應。
其一,就是知識生產方式嚴重陳舊。與國外相比,我們還是一種靜態的學習與研究方式,其假設的前提是社會不會有大的變化,即社會完全是在一種可控的狀態下生活的,這已經完全不適應于設計現代社會多變的需求。因此,我國的這種知識生產方式需要從靜態型的記憶標準答案轉向動態型的創新型設計,很多知識也要從批判為主轉向建設為主。
其二是生活方式陳舊。比如說,我們現在還是以擁有的多與少來追求生活的幸福與否,慈善還沒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我們的社會還不會處理海量的財富,中國處于財富的大禹治水年代。就是說,到底如何使用財富,我們還不太適應。
高校公益至關重要
《華夏時報》:高校是知識生產的最重要場所,但高校能夠產生出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嗎?能夠實現自我轉型嗎?
王振耀:這也正是我的思考所在。在高校,其實尊重自己研究自身的基本需求不是一件易事,現在很多領導人在呼吁要改變講話方式,但在學校里,好多教授的講話方式比官員還官僚呢。而且教給學生的也大都是標準答案。這怎么行呢?
我們的大學的學習方式要變,理念也要變。比如說,我一再提到,一所高校對大一學生的尊重程度高低就知道這個大學有沒有實力。看一所高校是否名牌大學,要看其衛生間里有沒有衛生紙。這都牽扯到一所大學的實力,也牽扯到大學的知識生產方式到底是怎樣的,到底有沒有關注身邊最重要的事情?
高校公益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開拓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社會服務方式,能夠引領社會大眾。你知道,在北師大,有很多德國的高中生在做志愿服務,德國法律規定,男孩必須做一年社會志愿服務,很多女孩不服,于是也來做。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現實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可以說,年輕的學生在相當程度上必然引領中國未來,因為我們都要老,這是由自然定律所決定的。當然,高校公益如果能夠將社會服務的使命與知識學習方式的調整較為緊密地結合起來,將會創造出一種新的中華文明!
《華夏時報》:你認為高校公益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王振耀: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學習發現社會需求。沒有書本標準答案的社會需求,動態的社會需求,很不容易系統地發現,但公益恰恰是必須不斷地發現,你不發現,就進步不了。這是知識生產方式的重大轉型:尊重普通人的需求!
第二,有組織地做善事,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開始進行公德建設和公共能力的提升。高校學生從個人做好事到組織做善事,這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他們在開發機制的力量,從而讓慈善更有力量。這也是最為上乘的知識:發現體制的力量!
最后是專業服務標準的訓練。服務必須建立較為系統的標準,包括開會的標準,討論的組織,項目的管理等,這都不是依賴以身作則的老辦法就能夠行得通的,需要應用型的現代知識!這是一種新型的知識學習與生產方式,與中國式的大學課堂有著多方面不同,這是自主性的學習與交流!是一種新的學習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