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利:兒童性教育越早越好
2013年09月10日 來源:新華網 記者:苑蘇文 姬少亭
專門從事兒童性教育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劉文利認為:“兒童性教育不僅僅是性生理教育,還包括讓學生樹立對性正確的態度、處理好人際關系、與父母建立信任,關系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劉文利是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的負責人,這一課題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研發出了中國第一套小學1至6年級性教育教材。
“正確的性教育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間教室里,劉文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性教育從出生開始,貫穿一生”
“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應該注意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這是孩子一生對性別認識的基礎。”劉文利話語間充滿耐心,如同教導自己的學生。
她指出,一些家長對孩子刻板的性別教育觀念需要破除,“有的家長會根據孩子的性別選擇玩具和衣服,但其實這是一種把成年人觀點強加給孩子的行為,家長也應該給男孩子選擇玩洋娃娃的權利,并予以尊重。”
劉文利認為,這種對孩子行為、選擇的尊重是培養“決策能力”的基礎,早期培養的決策能力能讓孩子一生受益。
“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做決策,就可能在性行為的選擇上難以把持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她說,此外,性教育還包括培養孩子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和對待性的態度與觀念。
劉文利主編的教材中還提前設置了青春期生理知識的內容。“孩子一般在五年級會迎來青春期,我們選擇提前兩年,也就是三年級的教材中教授他們,這樣可以讓他們做好準備。”
據了解,在現行的性生理教材中,孩子都是到了中學時才接觸到有關青春期的知識,但相關內容非常少,老師在講授時也都選擇一筆帶過。
“性教育應該開始得越早越好。”劉文利說,根據國際研究,越早接觸性教育孩子就越會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性暴力和疾病傳播。
“海歸教師”特別關注流動兒童
作為第一個開展對《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本土化研究的教師,劉文利的履歷上也有“海歸”的經歷。
1995年,劉文利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攻讀兒童發展碩士和博士學位。“剛到美國時,我自己就感覺到了作為外來人的艱辛,所以回國后特別希望能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做點什么。”她說。
初到美國的艱辛,讓她萌發了幫助流動人口和弱勢群體的想法。在美國期間,她為當地亞裔和華裔社區設計了四個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項目,為婦女和兒童提供教育和服務。
2005年,劉文利辭去美國一所大學的教職,回國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繼續性教育研究工作。2007年起,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劉文利帶領她的課題組在北京十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實驗性教育教材,她說,之所以選擇打工子弟學校,是因為流動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面臨更多社會問題。
“流動兒童面臨更多成長困境,更需要了解性知識保護自己。”劉文利說,有的孩子來自于單親家庭,還有的孩子會遭受家庭暴力。
近期頻繁發生的兒童性侵害事件讓全社會意識到推行性教育的急迫性。劉文利指出,弱勢群體兒童更容易受侵害。
“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比較少,性教育意識也不高,孩子更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她說。
教育體系缺少“性元素”
劉文利說,她的理想是讓性教育課程進入國家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但是目前,全國很少有小學開設性教育課程。在現行的中學課本中,所有的性生理知識都被壓縮在生物課本的短短一章里。
在試驗性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專業教師的缺乏是讓劉文利感到頭疼的問題。“性教育是一個多學科領域,對老師的要求很高,但現行的教育體系并不能為一名優秀的性教育老師提供培訓。”
“普及兒童性教育并不是研發出一套教材就能實現,要想實現這個理想,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把性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劉文利說。
在我國大多數地區,由于體育、心理等課程并不與學生升學相關聯,很多小學并不對此類課程的質量做很多要求,相關課程老師大多比語文、數學等課程老師享受更低的待遇。
劉文利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性教育教師的培養,并頒發性教育證書,并為這些老師的專業晉升打通渠道。“這樣的一個證書,需要國家整個教育體系對兒童性教育的重視。”
2011年國務院頒發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這是中國對國際的承諾,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把性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是我奮斗的目標。”劉文利說。
“我們并不希望,由兒童性侵害這樣的惡性事件來引起大家對性教育的重視,那已為時太晚。”劉文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