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慈善資本主義時代到來
來源:和訊網 發布時間:2013-12-17
第四屆二十一世紀傳媒會議周于2013年12月1日-5日在北京舉辦。本屆會議主題:為未來對話。前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在2013年度中國企業公民論壇暨第十屆中國最佳企業公民頒獎禮表示,全世界其實企業和經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轉型,這就是社會責任,實際上是慈善經濟。很多人認為慈善資本主義時代來了,你還用20世紀的概念來解讀現在,落后了。
以下為文字實錄:
聽了茅老(茅于軾)的很有啟發意義的講話以后,我覺得茅老該寫他的,像亞當斯密那樣該寫“道德情操論”,其實是這樣,如果一個市場經濟沒有道德情操論,只知道一個賺錢的道理其實是不行的。在這里我特別先說要感謝21世紀做了十屆的中國最佳企業公民的論壇,今天要做第十屆最佳企業公民的頒獎盛典。我覺得這樣的評選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最近我接待了哈佛大學的代表團和我們來討論怎么來推進中國慈善和世界慈善的研究,哈佛大學的著名教授托尼先生向我表示,在國際社會,現在有一個潮流起來了,但好象中國還沒有發現感覺,我說什么潮流?他說其實中國人,中國社會善的資源非常的多,有一門最近中國學發現人類最早的慈善家是中國人,他們就認為范蠡,他是一個大的商人,但是那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樣有名的人,在人類社會當中是有準確記載的。第二個他們感覺到,其實民國時期中國的企業家,那種企業公民的理念是非常強的,他們談到了張謇,大家知道張謇在南通做的整個對南通社會的改造,我想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可以趕上。張謇在南通建了幾百所學校,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各種各樣公共設施,包括氣象站,包括各種各樣的公益事業。現在到南通還有很多設施屹然存在,那是一個狀元、企業家、慈善家,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應該說在那個時代就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當然大家也在肯定陳嘉庚先生,是賣掉大廈辦廈門大學,當然抗戰時期,很多國家建設時期也不斷的在捐款,他覺得應該承擔起責任。
所以我覺得在市場經濟進入了一個時期,有那么一個敏銳的雜志,敏銳的新聞報業集團開始關注、挖掘是中國企業公民的這樣一個頒獎、論壇,來不斷的挖掘這樣的典型,我覺得是從一個視角在肯定我們中國人,肯定我們中國人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多人上來就會有很多灰心,不會從善的角度發掘、挖掘自身,正是像21世紀報業集團這樣非常有影響力的項目,當然再加上各個方面的努力,共同推進中國社會,特別是到了現在,我認為到了三中全會以后,其實中國最佳企業公民的建設到了一個轉折點。現在我們其實是站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我一直在說,我們已經到了人均GDP6100美元,什么時候到10000美元,進入發達國家門口了,很多人回答說2016年前后。大家知道去年是6100,今年是不是7000,這是有數可計的。中國社會到了巨大的轉型期,這個階段和原來那些階段是非常不一樣的,中國企業公民也到了一個轉折點,在這樣一個轉折點的時候,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所有做企業公民研究的,都要警惕現在社會上的一個詞。這一個詞叫“土豪”,我相信大家都實實在在的知道。但大家要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句玩笑,我們知道現在是有一種情緒確實是土豪,咱們一定得警惕。第一種你們聽一聽現在是不是很多輿論界都認為,很多人都認為現在只有我們中國人行,我們中國人有錢,別的國家都不行了,都在經濟危機,只有我們中國行吧,你看他們來了,你看他們怎么了,這個判斷準確嗎?人家全世界的大企業家,我接觸到的慈善家,人家背后都在笑,笑什么?笑我們不知道人家的議會,人家的體制,人家花錢是要拿到會上嚴格討論的,危機早就爆出來了。咱們是不吭聲在底下花,你知道怎么花錢嗎?你想知道缺錢也不知道哪缺,體制的不同造成了一種誤讀,并且根本不知道全世界其實企業和經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轉型,這就是社會責任,實際上是慈善經濟。很多人搞慈善界認為慈善資本主義時代來了,你還用20世紀的概念來解讀現在,落后了。
第二,面對科技的進步,很多人還在把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固步自封起來,看到量,看不到質,然后是不善于做很多技術的發明和經濟的管理。因此,我們的企業、行會、商會,很多的建設不行了,善待員工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善待行業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第三,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業在中國,我說老實話,在很多精英階層還不知道它是什么,以人為本的服務業,說服務業不就是服務貸款,服務這個、那個嘛,其實他們忘了,我們過去窮慣了不知道,還有兒童早期教育、養老服務各種各樣的,有產品、有發明,像日本、歐洲很多這樣的企業收入已經上千億,已經是巨大的市場,他們在運作,我們還不知道。這怎么辦?所以我們不善于對待自己的家人,不善于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善于安排自己的財富。
第四,很多人認為慈善還是一種簡單的捐款,也同樣是21世紀這一組人他們又在倡導社會影響力的投資,他們也推行了多年,他們也把很多企業,把國際國外的很多理念對接起來,他們告訴我們,在另一個論壇上,當然前些天已經做過了。他們告訴我們,現在的慈善其實也可以創業,也可以掙錢,這正是一種硅谷里面興起的巨大一種社會轉型、慈善和企業聯系起來,叫社會企業,叫社會創新,或者叫社會影響力創新,國外、全球轟轟烈烈,中國大體還是按兵不動,我們要警惕。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一些誤判,在這個轉折點上應該樹立新的中國企業公民的觀念,我覺得我們第一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真正了解外部世界,我們才能趕上去,才能不固步自封;第二我特別同意剛才茅老提出的,一定要有基本的人文素養,對人的尊重,也是我們企業增長的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我前兩年說過,很多有一些有名的企業,包括最有名的大學,普通學生的衛生間到現在我看也沒有什么衛生紙。有的有名企業居然衛生間里是報紙,他覺得就是要節約,所以你沒有對人文的尊重,坦率的說,企業公民是很難發展的;再一個,我們一定要關注時代的潮流,一定要注意真正做社會創新,做有影響力的投資,將企業的發展和慈善事業的發展真正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我們非常感謝21世紀經濟報道一批人。我今天問了問姜總,她說40來號人的一個小組,但是他們提出很多理念,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推動和支持,甚至是引領。所以我覺得會有這樣的成果,會有推動整個民族的改進。謝謝你們,再一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