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學者良知永遠不過時
日期:2013年12月23日 稿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中國公益盛典頒獎詞:
以學術研究介入社會演進,用堅韌建言促動民間大改觀。字里行間的凝視,閃耀公共智識之光;年復一年的守候,護持社會成長的血脈。
政府會議、學術報告、商業論壇……許多場所,你都可以看見這樣的王名,衣著樸素、眉頭緊鎖、目光如炬,說起話來鏗鏘有力。作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并不是一個高調的學者。然而,他犀利獨到的言論,他在字里行間的凝視,又常常閃耀著公共智識之光,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1998年10月,從日本留學歸來后,王名在清華大學成立了N G O研究所,成為國內最早接觸N G O的學者。他出版了《中國N G O研究———以個案為中心》、《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等著作,積極致力于有關N G O的知識普及、理論探索、政策建議和教育培訓等活動。15年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一個舶來品變成了一股社會風潮,將一個邊緣學科拉進了主流研究范疇。讀書萬卷,行路萬里。他并不滿足于坐而論道,開始身體力行地投身于多家慈善機構任職,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行動者。
作為師者的王名,當是令人敬仰的。在許多場合,慕名而來的年輕人總喜歡把他團團圍住,刨根究底。他幾乎來者不拒,雖然看上去眼神犀利,骨子里卻是一名耐性十足的好好先生。這兩年他一直堅持在微博上帶著自己的學生讀《大學》、《中庸》,每天清晨準時發布,從不間斷,好似修行一般。
作為建言者的王名,亦是稱職的。2003年,年近40歲的他成為最年輕的政協委員。十年來,他從一窮二白到提案專業戶,其中酸甜,冷暖自知。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每年至少提交兩位數提案,絕不粗制濫造。盡管大多數聲音都石沉大海,他卻始終護持著社會成長的血脈,堅持著屬于學者的良知。今年兩會,由他拋出的《全面放開生育的政策》提案,在貼出了不到半天的時間里,點擊率就達到了3萬多。他又一次切中了社會的痛點。
年復一年的守候讓王名始終保持著學者應有的敏銳。近年來,他覺察到社會上還存在對公民社會的誤讀,這些誤讀一定程度上禁錮了部分人的思維。他感到必須加以澄清,以視正聽。為此,他用嚴謹的學術語言發表文章,提出“公民社會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學術范疇,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一席之地,在我國改革開放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國家建設的進程中,也能夠并正在煥發出時代光彩”。
對于社會轉型與改革,在關鍵時刻,他不乏大膽言論:“我曾經設想把發改委改成經濟發展改革委員會,然后另外成立一個社會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社會領域改革。”對待頂層設計,他的樂觀態度也激勵了一大批公益行業的從業者。他常常堅定地表態:“社會組織開始走出起步階段,走出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中國來說,今后幾年應該說是社會組織發展的真正春天。”
建立一個人人和諧互信的“美好社會”是王名的終極理想。他曾這樣評價自己:“我工作的全部意義在于發揮學者的作用,真正影響中國的社會轉型。”在他身上,你能感覺到強烈的“士大夫情結”。“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意為:正是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國家才得以富強安寧)。這是王名在微博上的簽名,也是他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南都記者 周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