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剛:基金會運作需要專業
2013-12-23 來源:中國財富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書長朱健剛教授以學者身份參與了一家基金會的運作實踐。在他看來,專業能力不足,是非公募基金會的首要難題。他建議非公募基金會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結構,提升專業性,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整個社會建設事業的一部分。
缺人、缺乏專業運作能力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勢頭迅猛,2011年其數量超過了公募基金會。這是一種良性的發展嗎?
其次,國內的非公募基金會還面臨資源如何持續、資金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很多國際基金會把錢投進市場運作,資本運作的收益就當善款,或者是接受到一筆贈款后,利息用來做慈善,這就解決了資金可持續的問題。但在內地,捐了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錢花完后就不知道怎么辦了。
第三,非公募基金會在政策法律方面有很多限制。一方面政府大力地鼓勵非公募基金會注冊,但另一方面又做了許多限定。比如,行政費用必須在總支出的10%以內。其實,專業運作不在于資金的多大比例用作善款,而在于能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只有10%的費用很難吸引到人才。一些企業基金會想了一些辦法,比如人員掛靠在企業內部,但這樣就很難培養出工作人員的歸屬感。還有,每當企業要捐一筆錢給基金會,都要收稅,負擔很大,不利于基金會的發展。這些都是我所看到的大問題。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基金會只是一個空殼,甚至是用來洗錢、逃稅的,但從大局看,這些極端情況還不嚴重。現在我們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刑事化問題上,總覺得肯定有人在里面違規、貪錢。但是對大多數基金會來說,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不能把所有基金會都當賊一樣去防,這解決不了問題。
你參加基金會運作已有好幾年,有何感觸?
我看到,很多基金會連人都沒有。真正懂得基金會運作的人很少,大家都在學習。我參加的基金會,剛開始秘書處那些年輕人也不懂怎么做,要靠理事來做,依靠他們的商業經歷。人們會有一個幻覺,覺得懂得賺錢就會懂得花錢,但事實上,商業經歷跟公益實踐不一樣,如果只是一些企業人員來決定善款的使用,可能會“花冤枉錢”。后來我們認識到了,就去尋找既有市場能力,又懂得和企業家打交道的專業人士。但這種很有能力,又愿意從商業領域轉到公益領域的人很少。更糟糕的是,還有很多基金會還不知道怎么學習,認為自己能賺錢了。那么,你憑什么認為我不會花錢?這種自以為是有時候會束縛他們自己的學習能力。
基金會缺乏有投資能力的人嗎?
問題不在于是否缺乏有投資能力的人,而是基金會能否找到可信的投資公司,用保底的方式去獲取收益。基金會自身主要需要三類人才:第一,項目資助人,懂得怎么找到好的公益項目;知道怎么把錢給到社區、公益組織;怎樣達到好的社會效益;懂得做評估審批監測。第二,好的籌款人才,許多非公募基金會都需要持續籌款。第三,好的財務行政人才,保證透明公開。當然,最需要的是一把手,秘書長、CEO,既要懂得跟理事、資助方維護好關系,又能帶好團隊,和被資助的機構、社區保持良好關系。
有的缺錢,有的錢花不出去如果非公募基金會缺乏專業運作能力,會出現什么不利后果?
亂花錢,比如有很多項目,捐款、拍照、上報紙就結束了,社區完全沒有改變。很多人把慈善停留在一個救命的層面,你很窮,給你一點錢,你活過來了,就行了。但怎么可持續發展,怎么改變社區貧窮的命運,就缺乏思考。
這算是救助方式不當嗎?
只停留在救命的層面。很多時候是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可持續的生活,這可能牽涉到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
如果基金會的資金不可持續,有什么辦法解決?
第一,基金會要有資金運營的能力,用錢去市場上投資收益。第二,要有籌款的能力,理事們去募捐。第三,基金會要把自己的事做好。當然這些還不夠,也需要公眾對基金會的認同,認識到基金會的重要性。還需要國家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予以扶持,比如讓基金會收入享受免稅的待遇。
除了稅收優惠,你對當前的政策法規還有何期許?
應該取消非公募這個說法,允許所有的基金會都能公募,都到同一個市場上比拼。大家看到誰的表現好就捐給誰,讓他們自己選擇。現在人為地劃分為公募和非公募,公募基金會利用壟斷地位,為進入公募市場設定了門檻。
規模小的基金會,是否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是的。但是大的基金會就是錢多,花不出去,這是另一個極端。大小基金會之間可以相互合作,減少浪費。
大基金會的錢花不出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缺乏商業能力,找不到項目。這個錢也不好花,如果這錢花砸了,人家會說你。
跟基金會本身定位不清晰有沒有關聯呢?
有這個可能。有些基金會的項目都是自己做,不想把錢給專業的公益組織去做,但是自己卻發現不會做。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做的方法不對,不像專業的公益組織,做了好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術。另外,自己做的成本要高,還可能因為人生地不熟等各種各樣的原因,砸了很多錢效果卻不好。這幾點是我認為他們錢花出不去的主要原因。當然,要找到專業的公益組織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基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致力于研究怎么樣讓錢花得更有效果。
能具體介紹一下基金會的錢可以花得有效的案例嗎?
佛山報業集團每年能募集到很多公益金,但是如何運作,使得這家運作機構能夠有公信力,又是否可以提取行政經費,這些問題都讓他們發愁。這個時候他們找到廣東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基金會幫他們設計專門的資助程序,邀請專家組成項目評審委員會,對受資助機構進行能力建設和評估,這樣就使得公益金可以花得更有效。這筆錢在千禾基金會也建立專項基金,保證了它的公信力,這是一個典型的雙贏的案例。
有人提到非公募基金會的操作不夠透明,公開透明是否必須的?
要做到賬目公開透明,需要很多人力的投入。很多非公募基金會不愿意向公眾公開,而且它們的公開程度是不一樣的,但國家對它們的透明度有一個具體的要求,這是底線,我覺得能做到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