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愛心缺可信賴的出口
2014年01月26日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王振耀
中國人的善良,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當屬前列。一些西方學者甚至開始研究世界最早的慈善家即中國春秋時代的范蠡以及近代中國著名慈善家的故事,并且認為這是世界慈善寶庫中的精品。中國人不乏愛心,為國際社會所公認。
不過,現實的挑戰在于,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遠遠落在發達國家的后面。無論是捐贈的款物,還是志愿服務和社會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以及慈善的社會創新,都與不少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矛盾現象?
其實,個體的愛心需要適宜的表達方式。在現代社會,大眾的愛心更需要“信賴的出口”,即合適的社會政策與社會文化。最近,一些記者與我討論中外慈善法律的區別,大家總認為發達國家甚至香港和臺灣地區都是因為法律完備并且管理嚴格,所以慈善事業才會快速發展。我的回答令大家意外。事實恰恰相反,境外對慈善的管理要比中國大陸寬松得多,對慈善的寬容程度要高得多,因而其信賴的出口也順暢得多。
以美國為例,該國的基金會有10萬之多,但絕大多數為小額的家庭和家族基金會,注冊起來極為方便,更沒有什么注冊資金門檻的限制。那發達國家會不會出現基金會的丑聞?當然也有,但并不影響整個慈善大局,因為他們愛心的信賴出口十分通暢,一個基金會的問題并不會產生大的負面效果。
如果比較一下國內外的差異,我們不難發現,國內的信賴出口嚴重不暢。其一是社區不暢。國外的捐贈80%左右都在社區實現,并且主要是解決社區問題。所以即使有的大慈善組織出現問題但并不能影響社區內慈善事業的發展,而且大家在社區內可以看到效果,并了解進展。在這方面,我們的社區慈善還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其二是我們的慈善組織社會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例如,現在國家已經廢除勞教制度并且要發展社區矯正。在國外,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社會組織來介入并且承擔社區矯正的事務。有的學者甚至發現臺灣的警署內也有大量的義工負責接待和辦理有關事務,這種現象對于我們確實還難以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社會對于大眾的愛心還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疑慮,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中養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組織上不能放開,就與這種疑慮有關。這種社會心理,在大眾中也較為普遍。境外慈善家與國內慈善家見面,常常說的話就是,在大陸做慈善太不容易了,政策上的許多障礙存在,社會上還有不少質疑,兩面夾攻,真是太難了!在這種社會心理的影響下,要建設暢通的愛心信賴出口確實面臨著較大挑戰。
所幸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社會體制改革的序幕。在國際大開放的格局中,中華民族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建設善道的能力一定能夠全面快速提升,開發我們民族自身的愛心,建設多方面的信賴出口,一定會成為一種主導的社會趨勢。善道的暢通,將為期不遠。▲(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