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02-12 來源:金陵晚報 金陵晚報評論員 李沅
2月11日,人民日報一篇微博很火,說的是咱們最糾結的事。中國人每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跟其他國家比黯然失色。其實早在N年前就聽說國人讀書率不高,一年不到一本,這4.5本已經不錯了。不過微博隨后說,這4.5本其中絕大部分是學生的貢獻,這就讓人不淡定了:國人的人均閱讀書本的數量,除了學生們的主要貢獻之外,其實與不少國人沒什么關系。
談到讀書的數量,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想最近一次捧著書本靜心閱讀是啥時候。從網上留言來看,有同感的人著實不少。至于人們太久冷落書本的原因,每每街頭調查,回答最多的是“沒時間”。時間去哪兒了呢?都交給工作了。可是不工作時,大量時間卻又都給了手機。于是又強調:看書太累,心靜不下來了。
十年前,人們還能在論壇上馳騁文字,而今只剩140個字的微博。因為掏空了上學時的那點存貨,以至于連長文章都看不下去。手無捧書之力,那就捧捧手機看看電子書,卻發現娛樂新聞和圖片更有煽動力。只是當在公交車上偶爾碰到一個年輕人捧著書,會有一種發現新聞的沖動,然后在微信里感慨讀書的姿勢還是很美的。由此看來,即使是碎片化的時間,也是時間;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把時間分配給讀書。
有比較就會有感觸,就像國人到海外旅游,常常因為失禮而被人笑話。禮儀修養的差距,或許也源自讀書的差距。“讀書讓國民在書卷氣中找到清心寡欲的幸福感,然后強壯自己的精神骨骼和物質生活”,有新聞如此形容愛讀書的德國人。德國產品享譽世界,產品來自科技,科技來自讀書。中國人能不能學學德國式讀書?這個答案不是靠立法強制,也不是靠和別人攀比讀書數量,關鍵在于趕快尋回被自己弄“丟”的“讀書時間”,靜下心來,從一本好書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