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需要公益跟上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壹基金的理念是人人公益,你怎么看這句話的價值?
馬蔚華:李連杰創辦壹基金,理念是人人公益,人人都有做公益的機會,不光是大款,有錢人、精英,每個老百姓都能隨時隨地地獻愛心,都能盡我所能地做出公益貢獻。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近一年,你考察研究了國內外的公益現狀,總體來看,國內公益的問題是怎樣的?
馬蔚華:公信力不足,有種種缺失,制度、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根本沒有,缺少對公益的一系列支持,缺少公益人才。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中國正處于快速轉型期,公益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馬蔚華:經濟社會轉型,給公益事業帶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在一個良性的社會結構中,必須有改革的政府、創新的企業、批評監督的媒體和博愛的公益組織。
在發達國家,一般把慈善事業叫做第三次分配。在理論上,國民收入我們講過兩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他們又講了第三次分配,甚至將來還有的第四次分配。他們把慈善事業看成是一個拉動消費、促進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在社會轉型,特別是向市場化轉型過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攬一切,特別是對社會的管理,政府要逐漸交給社會組織、公益組織。過去為什么出現“郭美美事件”?也是源于社會轉型中公益慈善跟不上,現有的公益慈善機構缺少公信力造成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郭美美事件”一度攪動中國的公益慈善,你怎么看這個事件?
馬蔚華:我覺得“郭美美事件”的爭論、討論,實質上是一場關于公益慈善事業的思想解放運動。經歷了那場討論、辯論,大家知道了中國公益事業的現狀、矛盾、必然性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及一系列政策訴求。要是沒有這樣一個事件,沒有這一場爭論,可能大家對公益事業的了解還是很平淡。通過這個思想解放,更多的人對公益有了了解,或者有了新的了解。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最近幾年政策松動不小。
馬蔚華:進入本世紀,特別是這10年,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社會管理和社會創新應該是公務政策的基調?,F在越來越多的領導已經認識到社會管理和社會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F在許多改革,過去有很多我們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都在逐漸推動。
越來越多的人主張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政府已開始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大和今年的全國“兩會”明確寫了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社會轉型需要它,有關方面也在逐步放寬政策。對公益組織的審批,不像以前,已逐步下放權力。這是大好形勢。
公益機構需要雙重審批,我覺得不符合今天的形勢,應該對公益組織的審批注冊進行重大改革。按照目前李克強總理的改革精神,減少政府審批權,連上市公司將來都實行注冊制,辦一個公益組織,也不拿國家的錢,我覺得就應該采取直接注冊備案制,取消現在的民政部門和主管部門的雙重審批。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慈善法呼喚了很多年,一直沒有出臺。
馬蔚華:現在還有很多不足,比如,比較權威的全面的慈善統計體系、指標都沒有,更何況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對公益慈善組織的政策支持或監管、評價,都還是缺失的。應該是百廢待興。
我們還沒有一個社會慈善捐贈的統計體系,所以現在說慈善占GDP不到1%,很難說是準確的。美國是將近10%。我們的基金會有3192家,包括公募和私募。美國的基金會有兩個數,一個是6.6萬,一個是12萬。即便是6.6萬個,我們和他們也不在一個水平上。美國享受豁免稅收的慈善組織,在1998年就有120萬個,到現在多少萬?我們只有148個。我們要經過中央幾個部門的審查,像民政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現在政府減少審批權,這個應該首先下放,下放給省里。
慈善事業在轉型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近年民間慈善興起,中國的慈善事業是否也在大轉型中?
馬蔚華:慈善事業也在轉型,西方社會經歷過。第一,由政府包辦的轉向包括政府、民間的全社會都去做;第二,從精英向平等的、人人參與的社會公益轉型。慈善事業正在變成社會都認可的、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們的慈善思想最早,2000年前就有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孔子孟子就有了慈善思想基礎。但在很長的階段內,捐款是為了免災,是為了心里解脫,捐款是施舍,這個階段和我們目前公益的新階段是不一樣的。現在越來越變成大眾的、平等的、普惠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除了法律政策,阻礙慈善行業發展的問題還有哪些?
馬蔚華: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喚起社會對慈善都有足夠的重視,包括媒體。如何讓整個社會都參與,特別是和社區建設結合起來,實現人人公益的愿景,這是努力的方向。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作為企業家,在你看來,企業家參與公益機構的領導和管理,可以給公益機構帶來哪些創新?
馬蔚華:最大的一點創新是,企業家的思維方式、管理理念和手段。西方也都是這么做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現在有一些企業家以公益慈善平臺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你怎么看這股力量對中國轉型的價值?
馬蔚華:參與的企業家越多,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這種社會進步會促進社會和經濟轉型。政府不能越管越多,特別是社會的管理,扶貧、敬老、教育和文化,這些不是政府都能管到的,希望交給社會管理,基金會參與管理。所以,企業家越來越多地重視、參與,社會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基金會,就會有越多的能力。
企業家能夠參與公益事業,捐出自己的財富、資產,我覺得這件事實質上做到位了。這都是他們的社會責任,都是公益慈善的精神。至于形式,有的張揚一點,有的沉穩一點,都是可以的,關鍵是不是為慈善做出了實際的貢獻。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在今年的全國 “兩會”上,你提交了《關于我國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引入信托機制的提案》。怎么看公益信托的價值?
馬蔚華:這個在西方已經很成熟了。慈善組織不斷增加,規模迅速擴大,但慈善基金的管理結構還是很落后的,角色是缺失的,基金組織不能既是受托人又是管理人。公益信托的關鍵就是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三權分離。資金的所有人是所有捐款的,使用權是最后給那些被捐贈的人,管理是這個團隊的專業化管理。通過信托關系,確定捐贈人、受托人、托管人、管理人,把每個不同的人的角色確定下來。第一,產權管理明確,第二運作更加透明,第三更加專業化。
金融改革的風險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最近,中國銀監會公布了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名單。怎么看民營銀行的突破意義?
馬蔚華:民營銀行肯定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過去民間辦銀行一直沒有被允許,過去法律都沒有開這個口。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能夠把牌照給民營企業,辦完全純民營銀行,這是中國金融改革很大的一個突破,而且也相對實現了打破壟斷,讓民間資本參與,豐富金融市場所有制成本的內容。另外也能增加市場的競爭力。我覺得這肯定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那些民營企業家也都非常高興,有的歡欣雀躍,有的爭前恐后地要做。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作為知名的金融家,你對民營銀行的發展怎么看?
馬蔚華:這是應該高興的事。但是做這個事情,腦子里不能全是樂觀。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誰做銀行都有風險,經營風險本身就是跟風險打交道,每天都在處理平衡,就是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既然是銀行,就身負重責,銀行吸收公眾存款,如何保證公眾的利益?
也要冷靜分析今天的經營環境。今天在發生變化,全國銀行的凈利潤增幅最近三年從30%下降到20%、10%多,會不會繼續降?這是不確定的。風險在積累。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接下來兩年要推動利率市場化,這項改革的風險有哪些?
馬蔚華:老是說加快利率體制改革,說了18年了,再加兩年就是20年。我覺得利率市場化是必要的,是金融改革中非常關鍵的。當然風險也比較大。美國在1985年完成利率市場化,從1986年到1990年每年倒閉近200家中小銀行。臺灣利率市場化后,全行業虧損。韓國利率市場化后,不良率翻了一倍多。有很多教訓。中國利率市場化就能夠安然無恙嗎?不見得。我們也會遇到一些風險,要做一些準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