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子”、“暴發戶”、“土豪”,一些國人之所以給人留下如此印象,確實事出有因,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或鞭策著我們做出改變。展示新風尚,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規范,讓中國游客成為一道受歡迎的靚麗風景,就從“不丟礦泉水瓶”、“不亂寫亂畫”這樣的細節做起。
國慶“黃金周”即將到來,此時,不少人已在規劃“去哪兒玩”和“干點兒啥”,一些人或已安排好行程,只待長假開始。
臨行前,人們會做哪些準備呢?不少人會帶上一份攻略,了解一下當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好吃的東西。細心點兒的,還會查查當地人有哪些避諱,什么話是絕對不該問不能說的,什么事是絕對不能做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游和出國境游,已不是新鮮事,人們也借此豐富了自己的閱歷、開拓了眼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境內游人數達32.5億人次,出境公民達9818萬人次。
近年來,文明旅游屢被提及,在出游過程中尤其是境外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當地風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不遵禮儀、不講衛生、大聲喧嘩、亂涂亂畫、過度維權等——“到此一游”被刻進了“埃及神廟”,“洗腳沖涼”的習慣被帶到了盧浮宮前的水池……
日前,在馬爾代夫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公民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的問題,“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這話實際上是對國人文明出游的提醒。
在中國人足跡遍布世界的當下,被帶出國門的都有什么?除了讓外國人驚訝的“購買力”,我們是否還展現出了“文明禮儀之邦”的風采?龐大的人群走出國門,對中國形象的影響顯而易見。這部分人的對外形象好,就會成為一個個文明的使者、一張張傳遞中國優秀文化的名片。
文明旅游需要“內外兼修”。“內”,是指公民個人的文明自覺和素養提升。良好的出行習慣和文明素養顯然是后天養成的。家長、學校和社會有責任向孩子傳授、灌輸文明禮儀和常識。成年人在出國境之前,應該自覺了解、學習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免觸碰別人的禁忌,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
“外”則指來自外部環境和他人的提醒、約束。比如,無論在旅行前還是旅游中,導游和旅行社都應該承擔起更多的提醒注意義務,及時提醒游客遵章有禮,及時勸阻游客不文明的動議和行為;公安等相關部門,在公民辦理相關通行證和手續時,應該增強文明旅游的宣傳;交通、民航、鐵路系統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一些文明旅游宣傳片、微電影等。
再如,探索建立相關處罰制度。盡管我國《旅游法》有一些文明出游的規定,但大多偏宏觀,缺乏可操作的規定。目前,有的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公民在國外有不文明行為被查實處理后,將被凍結護照并被拉入“黑名單”,若干年內限制其出境。比起“不能怎樣”、“應該如何”的軟約束,動真格的硬制度應該更有威懾力。
“錢袋子”、“暴發戶”、“土豪”,一些國人之所以給人留下如此印象,確實事出有因,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或鞭策著我們做出改變。文明旅游,塑造著一個國家的外在形象,顯示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展示新風尚,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規范,讓中國游客成為一道受歡迎的靚麗風景,就從“不丟礦泉水瓶”、“不亂寫亂畫”這樣的細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