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華萌基金創始人魏雪女士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的外公白瑞啟,是大家都特別熟悉的電視劇大宅門中的原型——“白敬宇藥行”的第十五代傳人,百年老字號的經商文化和系出名門的家族背景,對您有哪些熏陶?
魏雪:我的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家族,但我是在很貧寒的環境里成長的,并沒有繼承家族的任何財富。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包括他們小的時候給我講很多故事,對祖輩逐漸有一些了解。他們不僅在經營商業上很成功,而且常年堅持做慈善,比如說開孤兒院,收養孤童;常年開粥廠舍粥救濟窮人。特別是他們還專門為女性設立編席廠,教會女性工作和生存的技能。這些祖輩的故事對兒時的我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親教會我,在貧寒的家境和嚴酷的政治環境下,出污泥而不染,一直保有一顆高貴善良的心。我從自己的家族沒能繼承任何物質財富,但是我繼承了祖輩的善良和博愛的傳統。
主持人:所以對自己未來從事公益慈善的事情,也是有一種鋪墊的。
魏雪:對,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后來我在國外讀書,也受到東西方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影響,接受到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回國創業后,我就有一個夢想,希望40歲以后不再為了商業利益打拼,而是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公益慈善領域,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應該說我還是挺幸運的,我正在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夢想。
主持人:您是如何定義成功女性的?
魏雪:成功對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含義。我想說,一個人能成功,是離不開周圍人給予的幫助的。給予我最大幫助的就是我的母親,無論是在事業和生活上,給我精神支撐最大的就是母親。
主持人:您繼承了母親哪些寶貴的特質?
魏雪:我繼承了媽媽的堅韌,每做一件事情,只要認定一個目標,我就會非常堅韌的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計劃走下去。
主持人:2010年您離開自己辛苦經營的公司,走上了公益慈善的道路,開啟了自己公益慈善全新的人生軌跡,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是怎樣考慮的?
魏雪:這不是突然的轉變,而是圓了我學生時代的一個夢想。創業的十幾年里,我雖然在商海打拼,心里一直有這個公益的夢想。2010年,我也是認真思考之后,下決心投身公益,這對于我是個轉折點。
主持人:作為資深的公關行業人士,您覺得兩份事業有哪些共通點,又會帶來哪些挑戰?
魏雪:無論是做公關還是做公益,首先都要有一份誠意,要在充分了解對方的需求的基礎上,以專業贏得滿意。因為做公益我們是在幫助弱勢人群,這個群體其實更加敏感,更加需要我們在給予幫助的同時,考慮受助者的尊嚴,理解他真正的需求。公益也是在設計、執行、完成一個項目,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自我滿足。
魏雪 女士接受光明網專訪暢談慈善理想
主持人:中國公益企業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企業會關注我這個錢花給誰了,對我有沒有意義;第二種是我這個錢有沒有慈善組織濫用;第三種是我對受助者產生了哪些影響,接下來我該怎么做,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魏雪:提供物質上的資助,是需要的,但是如何更科學的去捐錢捐物,如何以受助人為本位去思考、設計幫扶的模式,讓慈善可持續發展。比如說一個慈善基金,他怎么樣才能夠長期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更專業的運作模式,也需要包括政策、法規、企業各方面的支持。
主持人:您管理的TCL公益基金會是如何定位的?
魏雪:TCL公益基金會非常年輕,但是我們的核心項目已經做了五年、摸索了五年。我們的核心項目之一,是鄉村教師的“燭光獎”。我們不僅提供生活上資金的資助,在研究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狀況后,發現他們在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和價值實現層面都需要幫扶。所以我們通過培訓提升他們職業的技能,讓他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把他們事跡通過我們的平臺傳播出去,讓他們有職業的榮譽感,讓他看到希望,這是給他心靈層面的一種幫扶。未來我們還會聯合其他的企業或者基金會,幫助教師建立醫療保障的體系,這個目前還在探討中。
我們也有資助學生的項目,一開始我們是資金的資助,物品的資助。后來我們發現學生在心里層面的需求,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價值觀的形成,都是我們應該肩負的責任,這樣我們的項目,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改善。
每一個公益基金的定位和追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基金做的面非常廣,跨的領域很多。我們追求把項目做深,每一個項目我們都會深入的研究、不斷的改良。更深入的去關注受助人群的深層需求,這是我和團隊的追求。
主持人:剛才你提到會跟受助者溝通交流,其實慈善也是雙向的,不管是生活上、物質上,還是心靈上,都會相互影響。公益給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魏雪: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我看到成果,感受到了價值,就會有一種幸福感和成就感。比如學生們畢業后會親口告訴你,我現在哪個學校讀書,在參與什么樣的公益活動。那種感染力就會給我新的力量,讓我看到他們真的在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華萌基金的理念,就是希望傳遞一種文化和價值觀去影響年輕人,讓他們帶著愛走進社會。
這幾年我也在反思,應該站在什么樣的角度去做慈善,資助者和受助者的關系是怎樣的。特蕾莎修女箴言中的一句話深深影響著我,大概意思是:饑餓的人所渴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單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單是遮風避寒的房子。他們與其他人一樣,也都有尊嚴,也都在追求愛、關心、接納及認同。以往做慈善,更多的是一種強者和弱者的定位,強者來幫助弱者,甚至給人一種施舍的感覺,這是不好的。要做到受助和資助人的平等,幫助受助者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的資助才是成功的。所以我不斷的告訴學生們,因為你們優秀我們才走到一起,我感恩因為有你們,華萌的價值觀才得以傳承。你們的成長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所以你們走進大學走進社會的時候也要懂得幫助他人。
主持人: 那么,TCL希望工程燭光獎是如何保證它的公信度的?
魏雪:一個是通過團的各級組織進行教師案例的推選,我們在網上也進行公布。我們的專家團隊在第三方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案例的評選,評選結果也會在網上做公示,網友也可以公開參與投票。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透明和公開。我和團隊覺得第一屆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的目標,但還要不斷的改善。比如在遴選的機制上,怎么能夠更客觀的關注到更多的老師。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和基金會加入我們這個公益平臺。
主持人:你如何看待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前景?
魏雪:財富人群積極參與慈善,是解決貧富分化這一社會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希望富裕的人口越來越龐大,參與慈善的人越來越多,慈善的方式又越來越專業,未來用更先進的商業思維去從事慈善,創造新的慈善模式,解決社會問題。
主持人:您是如何想到慈善中平等和尊重的問題的?
魏雪:在我讀大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人文關懷課。他說,如果你和殘疾人或艾滋病人相處的時候,你可以給予他最大的幫助,不是幫助他完成了力所不及的事情,而是讓他意識不到他與你有差異,這是對他最大的幫助,也是給予他最大的尊重。大學時候老師的這句話,一直在影響我。
主持人:請您給尚未參與慈善公益的富人或企業一句關于參與慈善的建言
魏雪:一些建議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以如果你是擁有財富的人,那請一定把自己的財富和更多的人分享,那對于企業來講,無論你是已經有先進的公益理念,還是你是剛剛參與公益領域的企業,那都要毅然決然的積極的參與的更多更專業,因為要基業常青的話,一定是離不開公益,離不開企業的社會責任,未來的企業如果不發揮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公益理念的話,一定不能基業常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