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口學家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高達97億,屆時將有80%的人口居住在大城市中,人類將面對各種嚴峻的環境問題,除了有限的自然資源、農業用地不敷使用之外,因污染及超限使用所產生的環境變遷,也將對人類環境與自然資源產生極為嚴重的沖擊。
其中,農地資源的快速消失以及環境污染所形成的糧食危機,將成為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城市農耕組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茁壯起來,全世界的許多大城市如柏林、紐約、舊金山、溫哥華、上海等都開始有這類的組織及活動。其中柏林的公主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從2009年開始已經成為理想城市農耕的最佳代言。
來自哈瓦那的有機種植
城市農耕(Urban Farming)這個理念最早源于古巴,每一位哈瓦那的小孩從小就得跟著媽媽一起去田里耕種,媽媽會告訴他如何利用廚余垃圾做肥料、如何計算一場暴雨對谷物的損害,告訴他蘿卜的花是可以吃的……
1990年蘇聯解體后,古巴失去了外援。為了自救,古巴政府鼓勵人民在城市周邊發展農業。哈瓦那市內的垃圾收集站、閑置水泥荒地、廢棄的工地被改造為城市農莊,從此被綠色蔬菜、瓜果香草所覆蓋。而且,古巴農業部為了節省燃油,鼓勵農民改用牲畜耕種,以天然肥料代替高價化肥。經年累月,古巴的農業回歸到了“有機種植”的年代。
如今,哈瓦那的“城市農莊”可提供人口200萬的哈瓦那居民70%的蔬菜來源。這些由廢地圍起來的農莊,大大小小散落在城市的角落中,往往住家轉角就有一座綠意盎然的菜圃,旁邊還設有小型蔬果亭,售賣當天新鮮采摘的菠菜、萵苣、生菜和蔥。有趣的是,許多社區中的家庭實行分工,負責種植不同的食物,以物物交換。如此奇景,惹得全世界每天都有人專程前來考察學習。
柏林墻下的成功復制
2009年夏天的一個清晨,德國柏林的一則廣告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廣告上說:“快來吧,把你的創意獻給公主花園。”一天之內,150多人聚集在一廢棄了近半個世紀的廣場上,他們一起清理陳年的垃圾,從白天到夜晚,當整整兩噸的垃圾被清空之后,眼前出現了一塊平整、干凈的空地。這是德國紀錄片導演Robert Shaw與職業攝影師Marco Clausen刊登的廣告,源于一次去古巴的旅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規劃。
在哈瓦那,古巴人直接在城市中種植蔬菜、自給自足,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物質生活上并不富足,但人們的內心卻很快樂。這一發現莫名地令Robert和Marco感動了,回國后,他們大膽而迅速地創建了農耕花園。
正巧距離柏林墻200米之遙的Moritzplatz地區,政府有意出租這片荒地,于是幾個月之后,一個占地6000平方米的“公主花園”便在眾人的耕耘下誕生了。Marco二人將公主花園經營成為一個非營利的組織,一處公共的農耕地,在花園里沒有“私人財產”的概念,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和摘走園中的成果,前提是他們是這里的耕耘者。
許多志愿者參與勞作、耕種、收獲,一切與金錢無關,許多人卻在此開啟了自我的另一種人生。作為柏林少數的城市農耕基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專家常常在這里舉辦各類講座,如何育苗、堆肥、做土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借此機會彼此熟悉,也愛上了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跨國界的“土特產”
“公主花園”是一片徹頭徹尾的試驗田。包括Marco二人在內,這里一開始就沒有誰是專家,耐心地試探,合作著摸索,出錯了便調整方法,花園和花園的耕耘者們是同步成長起來的,花園的生態模式也自細節中施行。
一呼百應前來的鄰居是農耕計劃有力開動的保障,鑒于Moritzplatz所在的社區聚集了來自各國的移民,花園的基礎建設就開始顯露它的“跨國界氣質”,愿意加入農耕的志愿者紛紛將家中的“土特產”帶到了花園中:光是土豆就有產自印度、土耳其、摩納哥和俄羅斯等地的15個品種,芹菜則來自意大利、德國和日本,非洲和南美的西紅柿也可以在花園中找到,蘿卜、南瓜、甘藍、甜菜、香草等則更多。許多熱心人還會在出遠門旅行時為花園捎回一些特殊的種子。
花園的環保生態體系同樣精細。大多蔬菜種植在貨筐里,它們可以被相當輕松地搬動;廢棄的紙質牛奶盒們被剪掉頂部,它們的體積用來培育羅勒、薄荷或芫荽,恰好物盡其用;土豆之類不可以太曝露的作物則在麻織米袋中悄悄成長。
而今,花園的養護者們不僅掌握了諸多農耕的種植技能、食物的保存方法,也實現了創始人的愿望:讓這片土地的種類多元化和生態化,盡最大可能避免化學物質,拒絕使用含有添加劑的肥料和殺蟲劑。其實,生產和收獲都在社區中進行,省去了交通運輸環節,這也是“公主花園”對社會的環保貢獻。
在耕種之外
住得不太遠的家長們更因此找到了一個理想的“親子游藝”場,他們會帶孩子來玩耍、觀察花園里的生物,認識大自然。
秋天,在花園的“土豆節”上可以同時吃到16種土豆,最為歷史悠久的品種或最稀有的品種都在這里亮相。
公主花園不僅是一個城市農耕的典型,而且在社區中的人們以菜會友,彼此交流如何利用廚余來堆肥、新的種子怎么適應土壤,人們在閑談中發現自己離自然越來越近,也過上了一種純凈而快樂的生活。
Shaw和Marco樂于與人們分享成功之道,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城市規劃者組織研討會,也和其他地區開辦城市農耕的帶頭人進行網絡會晤和探討,分享交流有關城市農耕的一切。這對夫婦所創辦的“綠色牧民”公司受邀為政府或私人設計城市農耕的方案,執行分析,為他們擔當財務咨詢,向他們展示不施加農藥和人造化肥的傳統農耕技術、生態食物的保存手段。
“綠色牧民”為花園吸納了不少資金,此外,花園開始得到一些國際人士的捐贈,也因此建立了一項基金。當然,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初衷并未動搖,花園的項目伊始,他們就確定了不為錢做事,財務上的所得一定要回饋到花園中去。
在當地市集上,人們可以購買到產自“公主花園”的有機食物,花園的餐廳和咖啡吧生意也不錯,這些同樣是花園“收支鏈”上的一部分。花園需要這片土地的租金,卻輕松地達成了“自給自足”。(高文興整理)
“城市農耕組織”,從亞洲到美洲
Good to China
作為中國上海首個城市農耕組織,Good to China從2009年起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從屋頂做起,實踐城市農耕的生活方式。嘉善坊的屋頂是首塊試驗田,隨后是Anken House和外灘水舍。經過實踐,香草、西紅柿、可食用花卉、葉菜類蔬菜,適合在屋頂種植。
網址:goodtochina.com/thank-you
地點:中國上海
Spiral Gardens
Spiral Gardens坐落于加利福尼亞州的伯克利(Berkeley),由一個社區農場和花園組成,致力于開創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小區。3月至10月的每個周六,Spiral Gardens的產品都會出現在當地的農夫市集中。該組織還開設很多免費課程,傳授農耕技藝。
網址:www.spiralgardens.org
地點:美國伯克利
Tree People
Tree People是由Andy Lipkis在1973年創始的綠色非營利組織,在美國洛杉磯,這個組織呼吁和幫助人們對城市中的植物擔負起社會責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種植與保護樹木。目前,Tree People已有近萬名的成員和超過9000名的志愿者隊伍。
網址:www.treepeople.org
地點:美國洛杉磯
City Farmer News
加拿大溫哥華的大型城市農耕網站,在這里可以追溯到1978年以后加拿大城市農耕發展的諸多信息和有趣故事。現在,網站搜羅“城市農夫”的觸角也延伸向全世界。從種子的來源到新型環保能源咨詢,網站內的探討也頗為熱鬧。
網址:www.cityfarmer.info
地點:加拿大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