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在疾病預防上每投入1分錢,就可在后期治療上節約9元錢。有資料顯示:每年做健康體檢的人一生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只占不做者的1/5。“預防為主”符合現代健康理念,也是醫療衛生的指導原則。因此,全民體檢在一些地方實施以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不過囿于財力等綜合因素,加之體檢費用尚未進入醫保項目,長期實施終歸難以為繼。那么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實行“重點兼顧”是可行之法。癌癥患者不僅因為病情嚴重而面臨生死考驗,更會因為高額的治療費用而陷入絕境;盡管有醫保作后盾,但數十萬、上百萬元的治療費用,個人承擔的部分依然很高,對普通家庭來說也屬于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過高的大病支出又會擠占原本相對短缺的公共資金。如何讓有限的資金花在關鍵處,進一步提高公共財政的使用效率,值得公共管理和服務者正視。
健康講究預防為主,時下的醫保政策更多著墨于治療,而未能體現出重點防控的原則,因而資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而新聞提及的五大類共6種癌癥,又屬于常見和高發的重大疾病,若是提早篩查及時發現惡性腫瘤,直接提高治療的成功幾率。一個是花費大力氣去作治療,一個是用更小的成本去做預防,兩相比較后者更為經濟、簡便和適用。
就公共服務的發展趨勢來看,公共健康和醫療保障都應當關口前移,由重治療向重預防為主,并做到重點兼顧。免費篩查常見癌的公共政策,體現了服務水平的提升,更是公共善意的極大彰顯,不失為以人為本的生動注腳。這說明公共政策在服務取向上,政府不僅在致力解決“服務什么”的問題,更在思考“如何服務”和“如何更好服務”的問題。公共政策和社會治理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時下,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有些惠民政策質量不高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需要引起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共服務者的重視,希望以后的公共政策能有效回應公眾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