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留守兒童作為兒童的一部分,其高達6000萬的龐大數量,他們成長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家庭的穩定,更關系到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我國未來的人口素質。因此,對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決不能當成留守家庭的事,決不能讓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孤兒。
留守兒童問題由來已久,它是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與農民工相伴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69億人。而在農民工進城打工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超過6000萬的農村留守兒童。與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相比,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對于這樣的事實,人們當然有理由憂心,但這并不意味著把他們標簽化,把他們和問題兒童混為一談。事實上,留守兒童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兒童成長問題,只不過他們的成長歷程,恰恰遭遇到了社會的巨大轉型,而各種社會保障和救助措施還遠遠沒有跟上轉型的步伐。
防止留守兒童成為時代的孤兒,最根本的辦法是靠社會的發展,比如,城鄉二元制結構的消解,城鄉建設的一體化等,但這些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現階段,最為可靠的辦法還是靠教育,不僅學校教育要跟上,家庭教育不可缺席,因為很多留守兒童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缺失或者錯位的結果。
從調研結果看,留守兒童之所以受到意外傷害,主要還是他們安全意識薄弱和辨別能力不強,這當然與他們背后缺少父母的有效監護和指導有關,但更重要的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可悲的是,很多出外打工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反映了當下不少父母“重養不重教”思想還根深蒂固,沒有真正意識到自身對孩子養育所要擔負的責任。因此,一方面需要家長自身提升對教育的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也理所應當要為家長們創設條件,辦好家校學校、家長委員會,幫助家長們擔負起的育人責任。
事實上,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即便是父母陪在身邊,不少孩子還是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路;相反,即便有不少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但在父母竭力彌補以及“身體不陪心理陪”的教導下,他們中很多仍然很陽光、很健康。可見,所謂的陪伴并不單指身體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靈陪護和身體力行的正確教導。
看來,比起讓人憂心的留守兒童的諸多問題,更讓人憂心的其實是留守兒童父母們的認知匱乏和行動缺位,以及當下社會對此問題的忽視乃至漠視,致使留守兒童成了最易受傷害和被遺忘的群體,或將淪為社會的孤兒。這,豈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