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空氣污染指數逼近400,秋日的朝陽公園已看不見往昔的景致。坐落園內的金臺藝術館,以及藝術館前方國際友誼林中的名人雕塑,在霧霾中一派落寞。
“霧霾對你個人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記者剛提出這個問題,金臺藝術館館長、著名藝術家袁熙坤馬上激動地答道:“我是一個藝術家,我的眼睛很敏感,空氣要是好,我的眼睛就好得很。這雙眼睛是大自然恩賜給我的。霧霾這么嚴重,它的影響直接反映在我的眼睛上。”
為什么不離開北京,去云南等地另覓一處空氣清新之所生活、創作?袁熙坤的回答是,地球是圓的,如果一個地方的環境搞得烏七八糟,其他地方也會被殃及,與其逃離,他更愿意像“二戰”時堅守莫斯科的斯大林一樣,堅守北京,繼續用自己的畫筆和雕刻刀來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環保事業盡一份力。
“三歲看老”
袁熙坤出生、成長在昆明。時至今日,年已70的他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還是小學生時的故鄉。他在成長自述里深情地寫道:“那是一個空氣特別清新、鳥聲四時不絕、盤龍江和滇池水清魚躍的迷人世界。”
兩三歲剛能歪歪斜斜地跑走時,袁熙坤就常學著馬奔的樣子,在院子里跑來跑去,弄得雞飛狗跳。
他的父親袁曉岑是花鳥動物畫家、雕塑家,母親時佩瑗是生物教員、達爾文進化論信奉者,他們從小對他言傳身教,告訴他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
回憶得興起,袁熙坤特意翻出一張黑白照片。那是他4歲時與母親在昆明市先生坡樹勛巷家中的一張合照。照片中,他們站在花叢里,可是,當時一臉稚氣的他并沒有望向鏡頭,而是雙眼神秘地斜睨著左前方。
“那個時候攝影師喊,老二,我的小名,注意!我沒注意,因為那里的花上剛好停了一只蝴蝶,我覺得蝴蝶更好玩。看到沒有?我的手已經準備好要去抓它了。”袁熙坤用手指圈了圈他在照片中手的位置,一臉自得其樂的笑容,暫時忘卻了壓在窗外的霧霾。
對于動物、森林、碧水和藍天的迷戀,他說自己是“三歲看老”。在過去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一直在用筆墨線條和色彩體感張揚自然界的生靈。然而,最近幾年,他卻越畫越傷感,因為許多他所鐘愛的動物都因人類的捕獵而面臨生存危機,尤其是他曾為之造過無數畫像的老虎。
20世紀70年代,為了躲避文革的爭斗,袁熙坤深入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過了5年叢林生活。一天黃昏,他從山上歸來,要穿過一座密林。突然,10余米處的草叢里走出來一只斑斕大虎,亮晃晃的雙眼緊緊地盯著他。他立馬驚呆了,釘在原地,冷汗直冒。出乎他的意料,過了一會兒,那只老虎竟然自己轉身走了。這時,他才發現,那只老虎的肚子是鼓的,原來是已經吃飽了。
“如果那只老虎有‘冷藏庫’的話,我當時就會被它‘入庫’。”這段遇虎經歷,袁熙坤終生難忘,并由之悟出了“自然法則”:“它吃飽了,下一頓就再去捕捉,絕不會囤積。”在他看來,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的種種問題,全在于不遵循“自然法則”,其中一條就是捕獵、圈養“最好的護林員”老虎,極大地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他甚至說:“老虎走了,霾就來了。”
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對“自然法則”的闡述,把“反自然罪”定為比“反人類罪”更甚的“最大的罪”,并強調,人只有認識到并承認這一點,環保才真正有希望,而他作為一名藝術家所希望達成的,就是以藝術創作的形式來喚起人們的反思和行動。
2011年11月,世界各國環保部部長帶來的采集自五大洲的巖石和極地地區的水樣,支持袁熙坤創作《女蝸補天》雕塑。
“可悲的秀”
袁熙坤創作了大量環保主題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其中,他的雕塑《極地之急:北極熊》和《森林保護神:虎》微縮版分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選作2009、2010年度“地球衛士獎”獎杯,用以表彰在環境保護及促進提高環保質量方面有特殊貢獻和成績的組織和個人。
談到《極地之急:北極熊》的創作,他笑言自己曾為之7、8個月沒剃胡須。2009年,該雕塑被永久安放在肯尼亞的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
2009年3月至今,他將近千萬元的稿費用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60多個城市1000多個公交車站做環保公益廣告。
為了表彰他以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在推動環境保護理念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授他“環保藝術大師”稱號。
袁熙坤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他幽默地說自己是“關注哪行,吆喝哪行”,所以,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絕大部分都與環境保護相關。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在提案中建議:“禁止黨政及公職人員消費和收受象牙、犀牛角和虎骨等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為生態中國樹立新的消費道德標準。”
日常生活里,袁熙坤是一個環保踐行者。他的浴室里沒有淋浴設備,幾十年來,他都堅持“一盆水洗臉、擦身和泡腳”,方法是,先洗臉,然后把洗過臉的水倒回鍋里加熱,最后用這重新加熱了的水擦身和泡腳。
時隔將近50年,他依然記得自己當年在云南山區少數民族部落里的所見:婦女們走過崎嶇的山路,用裝有竹筒的簍子背水回家。
為了倡導水資源節約,他于201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發起了“水衛士行動”,號召人們“一桶水洗一輛車”和“為你的瓶裝水做個記號”。他還專門為活動拍攝了一段洗車視頻,分享自己的“節水洗車秘笈”。據統計,該視頻已被超過百萬的網友觀看并分享。
“我能把控的就是自己身體力行的一些事情。一盆水或一桶水,夠了,用不著水龍頭嘩啦啦地流。”他對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說。
在他看來,中國的環保問題之所以屢治不好,以致今天全國連片霧霾,是因為很多人都在“做秀”。
采訪結束,記者與同事推開金臺藝術館的玻璃門,又回到了霧霾的包圍之中。同事從包里拿出一個“防毒面具式”的口罩熟練地戴上。
站在門口的袁熙坤看到這一幕,馬上又把我們叫了回去,連連說:“你這個口罩好,你這個‘秀’好。”并且堅持要拿一篇他發表在某報紙上的環保文章給我們看。
那是他回憶其雕塑作品《秀》的創作理念的短文,他在其中如此描述該作品:“作品中的他,穿著防護服,戴著面具,周圍是森林被砍伐后剩下的樹樁,坐在大排量汽車的輪胎上,用乳瓶喂小熊貓寶寶,可悲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