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余哲:剛才楊光是站到我們互聯網公司的角度談了談互聯網是如何打造一個開放的公益合作平臺。作為公益組織來說,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國扶貧基金會,他們在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用新的技術來傳播公益方面有很多的嘗試,也有很好的經驗。
接下來請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先生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陳紅濤: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第六屆非公募論壇,我是第一次參加,本來讓我分享的主題是饑餓24,僅僅是饑餓24的分享的話,好象還少點什么。所以圍繞饑餓24、冰桶挑戰這樣一種公益活動和公益媒體的傳播,對我們來說應該學習哪些東西。這個標題剛開始叫做體驗式公益的新媒體傳播,后來改成體驗式公益活動與新媒體傳播。接下來我結合饑餓24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于體驗式公益活動與新媒體傳播的一些思考。
新媒體大家都在提,今天的話題也在談論這個東西。新媒體大家一說可能最多的就是微博等,我們說新媒體對應的老媒體或者是傳統媒體,它和新媒體傳播方式上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們所說的傳統媒體或者是“老媒體”——電視、廣播、門戶、報刊。實際上這個箭頭是單向,另外一家媒體發完消息之后,沒有產生說我收到之后可以跟這個媒體互動一下的效果,或者是我能不能通過這個媒體再傳播一下,這個東西可能都很難實現。新媒體下這種傳播方式變成了現實,第一層傳播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箭頭是雙向。還有用戶愿意分享和轉發形成二次傳播,再分享和再傳播也是三次傳播。大家說用好新媒體,人人都是媒體,但他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實際上關鍵點是他和傳統媒體的區別就是在于要從第一層傳播之后到第二層傳播。我們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或者是不是真的要去做這一層。另外一個角度說新媒體傳播對于受眾,對于接觸到這個信息的個人來講,效果可以分成五個層次,第一層次就是看見,廣播就是聽見。比如說“地球一小時”,官微發布之后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傳統媒體也能做到這一點,他更有優勢。像誰的媒體影響力大,他影響的受眾和覆蓋面比較大。第二層點贊,我看到這個事情我認可這個事情我愿意為他點贊。第三就是我參與,我響應你的號召,我來參與這個事情。到目前為止這三個層次傳播傳統媒體有多少?無論電視還是報紙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也可以說我支持這個事情,我響應這個事情,我參與。再往下的兩層分享和動員,其實這兩層可能傳統媒體很難做到,但是新媒體模式在我分享之后,我很愿意讓我的朋友們也跟我一起來參加,我把這個消息分享給更多人。他讓我們這個傳播變得無限的想象空間,想傳多遠就傳多遠。很重要的是跟你掌握和運用這個新媒體的好壞有關系。實際上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掌握不好的話,我們是還把新媒體當成老媒體在用,我們可能還拿微博發很多新聞稿,如果是發新聞稿,你朋友圈的人看了點個贊之后,他不會把你的新聞稿轉發給別人,他沒有這個動力。
我們內心要感受到新媒體跟傳統媒體的區別在于我們有什么樣的理由讓收到這條消息的人愿意轉發、分享,讓身邊的人參與是最重要的。我們說體驗式公益是非常好的平臺或者是非常好的內容。什么是體驗式公益?我們沒有一個定義,但是大家看那些案例就可以知道哪些是體驗式公益。地球一小時是關注環保和節能,冰桶挑戰關注ALS漸凍人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就是體驗盲人。光盤行動也是非常有名,節約。光頭挑戰這是從網上看到的,是大學生組織發起的關注白血病的活動。還有這是英國做的,目前國內還沒有人做這個,這也是走,前面楊光提到,今年走路比較多,英國這個“男人穿高跟鞋走一英里”,關注是女性健康和反家暴的話題。還有六塊三過一天,這些都是體驗式公益活動。
我們從兩個角度歸納一下,什么是體驗式公益,第一就是為什么要做體驗式公益。大家都談到體驗式公益具備參與性、互動性、游戲性、趣味性。體驗式公益有兩點效果,第一是把沉重的話題輕松化,不管是饑餓的問題還是環保的問題,很多問題其實都很沉重、很大,讓老百姓覺得這個東西跟我很遙遠,我為什么要了解,沒有這個理由。我們通過體驗式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這個項目和機構的理念和行動。
另外從傳播角度來講,他更容易引起受眾對這個事情的關注,響應、參與和分享。說白了就是給大家一個分享和動員朋友的一個理由,要不然你說扶貧很重要,今天是扶貧日,大家往外轉的理由不夠。需要跟大家說我為什么總往朋友圈轉這些,我們機構要求大家經常轉,都是比較正的東西,大家覺得跟我沒關系,這是你所感興趣的事情。怎么讓你感興趣的事情變成你朋友圈里的人也感興趣的,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做體驗式公益的原因。
怎么做有兩點,冰桶挑戰其實籌了不少錢,楊光說的是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做體驗式公益的時候不要看籌多少錢,籌錢放到后面,把參與人數優先放到前面。我們通過這個獲得大眾信任,積累用戶,適當變現。讓參與者玩起來,你這個體驗別用沉重的玩法,一定是輕松的玩法,大家在玩的過程中再感受這些東西。
接下來簡單把我們饑餓24——一天不吃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為什么做這個事情,前面提到關于饑餓的體驗活動,特別是臺灣也在做。我們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和10月17日扶貧日跟新浪一起開展這個活動。我們活動目的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引導大眾關注糧食與貧困問題。第二通過體驗之后讓大家更能夠產生對幫助弱勢群體的動力。很多時候募捐,憑什么讓大家捐,讓大家有切身感受后,大家更愿意接受你募捐這個事情,或者是支持你這個事情,最后才是籌錢,籌錢是順帶的。核心動作——我們這個24小時不吃飯,這是核心,這個有點挑戰。能不能降低門檻,就是戴電子口罩,就是真人版的,我們做一批真實的口罩給大家戴。因為我們口罩是有成本,郵寄有時間,有的人拿自己的口罩寫上我們的口號。還有官方為大家制作臉萌的改造版口罩。還有我們給他PS的這些,這是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李詠。這是朋友圈里后來展示的效果,不細說了,大家可能有些人感受到了。餓的兩眼冒金星。吃飯這是人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它跟公益產生聯系,朋友圈的人他愿意參與,而不是直接說你要幫窮人。
我們說新媒體不是說喜新厭舊,不做傳統媒體了。其實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聯動,我們這種共振效應非常重要,我們也注重線下媒體的響應。
其他很難衡量,我們跟微博是共同主辦、發起的單位,話題有10萬討論量,1.6億的閱讀,除了冰桶挑戰以外,在其他常態的公益活動中,過億閱讀量應該是不多的。最后籌款20萬,這不是我們最看中的。2015年我們還會做。我們經常提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怎么讓更多人參與進來,體驗式公益通過新媒體撬動,我認為對于我們實現人人公益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后期待我們同行能夠創造出更加有趣、有意思的體驗式的公益活動,謝謝大家。
發言嘉賓介紹:
陳紅濤,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2002年加入中國扶貧基金會以來,參與和負責過 “新長城”、“愛心包裹”、“公益未來”等多個項目的創建和實施。2014年帶領團隊,策劃、實施了“善行者”、“饑餓24”等公益活動。在公益機構品牌建設、新媒體傳播、公眾籌款、項目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設方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