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知足”
不過,稍有涉世經驗的人都清楚,世界上的人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的不滿也是一樣的,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也往往是大相徑庭的。所以,人的不滿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問題的焦點是不滿什么,為什么不滿,也就是說,不滿取決于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東西,例如:人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個人品質,等等,等等。
有的道徒由于在世俗社會中追逐名利或者追求情愛受到挫折,因而進入道門。這些人中,不能說沒有有才華和能力的人,然而因為他們追逐的欲望并未得到遏制,所以到了道門之中仍然自命不凡,不滿師長,不滿規戒,不滿收入,不滿晨鐘暮鼓的道門生活,悲天尤人,牢騷滿腹。這樣一種“不滿',只是他世俗欲望在道門中的反映。道門中,除了此人自己以外,恐怕沒有人會贊成這種不滿,或者認為這種不滿會推動道門事業的興旺發達。
有的道徒雖然沒有明顯的欲望追求,但是對自己的估價過高,自以為是,懷才不遇,總認為師長虧待了他,本觀虧待了他,道門虧待了他。他們不滿周圍,不滿道門,怪話連篇,搬弄是非,于是或者放蕩不羈,不守規戒;或者顛三倒四,制造混亂;或者無事生非,作梗搗亂。這樣一種“不滿”,也是世俗欲望在道門中的反映。道門中,除了此人自己孤芳自賞以外,恐怕也沒有人會欣賞它,或者贊成這種不滿,更沒有人會認為這種不滿會推動道門事業的興旺發達。
那么,這是不是說我反對一切的“不滿”,不是。從“不滿'到“滿”,從“滿”到新的“不滿”,又從新的“不滿”到新的“滿”,生生息息,無窮無盡,那是天道的表現。月亮從缺到圓,又從圓到缺;太陽東升西落,由黑至明,又由明變黑;云彩由疏而密,又由密而疏,都是這樣一種天道的“滿”與“不滿”的表現。社會由低級到高級,財富由匱乏到富足,也是這樣一種從“不滿”到“滿”的天道的表現。人的從無知到成熟,知識由膚淺到豐富,也都是這樣一種從“不滿”到“滿”的天道的表現。不滿是天道,滿也是天道,從不滿到滿以及從滿到新的不滿都是天道。問題是我們在這樣一個天道運行之中,怎樣認識和怎樣動作。只有符合天道的不滿和滿才可能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會和有益于道門。否則,其結果只能是害己害人。
現在的天時、地利和人和給了我們炎黃子孫一個機會,要迅速使我們國家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這就是天道。在這個天道循環之中,我們如果不滿現狀,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樣的認識和動作就是替天行道。如果我們心懷不滿,反對改革,妨礙開放,動蕩社會,破壞經濟,那么這種人的不滿就不符合天道之運行,最終只能被天道所唾棄。
天道也給了我們道教一個機會,要恢復道教教化民眾的功能,重修宮觀,培訓道徒,再開宗教活動,弘揚道教文化,這也是天道。在這個天道循環之中,我們不滿現狀,積極參與道教活動,弘揚道教,這樣的不滿也是替天行道。如果我們心懷不滿,在教內沽名釣譽,爭權奪利,制造混亂,貽誤教化,那么這種不滿也是不符合天道運行的,結果也只能被道教唾棄。
從這個意義上說,符合天道的不滿,是與人與已有用的,可以成為一個人奮發向上,替天行道的動力。而不符合天道的不滿,則是害人害己的東西,最終葬送自己,毀滅自己,并且給社會帶來損失。
符合天道的“不滿”是有“欲”的,但不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欲”,而是為國為民為教的欲。
不符合天道的“不滿”歸根到底是個人的“欲”。盡管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欲”的表現有所不同,有的人是權欲,有的人是利欲,有的人則是食欲、酒欲、色欲等等,歸根到底也只是為自己謀取一點蠅頭小利。《道德經》早就教導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這些千古名言,都是我們所熟悉,也是告誡我們要克服乃至消除不符天道之“欲”的座右銘。
人們經常批評《道德經》這句話,說它會把人 “引導到消極退縮的道路上去”,似乎人們無不滿、無欲就是一個“木頭人”。其實這是缺乏分析的誤解。生活在社會的人必然會有名利之遇,這是不可避免的。替天行道的人會有,逆天行道的人也會有。它們的區別就在于一個人的追求,體現在一個分寸之上。《道德經》就說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由此可見,太上肯定了“名”,只是不能“甚愛”;肯定了“貨”,只是不能“多藏”。能夠替天行道的人,不滿現狀,做出成績,但是他們不會甚愛和多藏,因為他們并不以名貨為追求目標,當然他們不會受辱,也不會惹禍。一些追逐名利之欲的人,他們貪得無厭,不擇手段,卑劣丑惡,越多越好,其結果只能被“名貨”燒身。這些無恥之徒如果多能成為“木頭人”,天下或許會更太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