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走入了歧途,以為成功就是喝紅酒、開跑車、泡夜總會。”美國贈與亞洲理事曾憲章8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年會上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該建立一套“生態系統”,有秩序、更快速推動中國的公益事業,讓家族財富在傳承過程中,能回饋社會。
今年,中國非公募基金會年會的一個討論話題是:家族財富的傳承之道。事實上,家族基金會在中國仍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
話題主持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說,找對話嘉賓都不容易。包括富人在內的很多人覺得家族基金會不是一個好名字,怎么能把家族和慈善搞在一起?這說明中國人觀念上還沒有轉過來。
此外,徐永光指出家族基金會還面臨專業化問題、家族基金會與公司基金會的關系處理、以及家族財產安排問題。
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認為,中國富人要有擔當。他在論壇上坦承,家族慈善所遭遇的一個現實是社會文化土壤。當然,富人仍舊無法繞過家族財富合理傳承的問題。
盧德之認為,未來三十年,家族慈善是中國公益需要發展的一支力量。
徐永光認為,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公益已經成為解決社會緊急救助個案問題的一個途徑,也是對政府行為的補充。在這個大背景下,家族基金會不能光去送棉衣、棉被,而應該把錢投到社會創新方面,去激發整個社會活力。
曾憲章提出,建立一個生態系統是要使得富二代能有效地、長期地做對社會產生正面價值的事情。出生在四川樂山,早年投身于美國硅谷科技企業的曾憲章十年前就參與設立了中關村搖籃計劃。
搖籃計劃以公益方式每年征募十位創業導師,指導35歲以下、小企業創業者里的佼佼者。如今,計劃每年都會收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上百家企業的申請,已經有12家企業被輔導上市。
“同理,公益圈要為創二代、善二代打造一個良好系統,輔導他們有秩序地進入這個領域。畢竟富二代起點高,擁有更多資源、人脈關系,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當他們華麗的轉身,將對中國社會貢獻巨大。”曾憲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