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是中華慈善日,大家在社交平臺上講述了許多有關于善的故事,而在眾多講述中,韋思浩老人的名字再次映入眼簾。
他是名教師,也是個“拾荒老頭”。
他的一生中,做過很多善事,但直到去世后,他隱藏了十六年的秘密才被世人知曉。
1958年,韋思浩從浙江師范學院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教了一輩子書的他在退休后也是閑不住,為了幫助家庭貧困的孩子正常念書,就瞞著所有人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拾荒”之旅。
就這樣,青春獻給了天下桃李,錢財捐給了寒門學子。
2015年,他在過馬路時被意外撞到,不幸離世。
老人的子女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才發現父親家中保留著許多捐贈憑證和證書,其中還有一張老人早年間簽署的一份協議,表示自愿死后捐獻可用器官。
除捐贈憑證和證書外,老人還有一支竹竿、幾本舊書,其實老人本可以享受退休后的安詳生活,但他卻選擇拾荒,或許正如有網友所說老人拾荒,“補貼”的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除了韋思浩老人,有網友還提到了前嫦娥五號工程師向永清。
向永清曾是一名衛星軟件工程師,參與過北斗三號、嫦娥五號的支持工作。
從小在山村長大的他即使現在站到了可以仰望星空的沃土上,也從未丟下為需要的人撐傘的初心。
這些年,他不僅資助了貧困地區的孩子讀書,還在相關平臺幫公益機構做項目開發,4年時間,單是捐贈代碼就超過了10萬行。
有人說看完他的故事,才明白原來除了捐錢捐物,那敲打下的一串串代碼也能釋放巨大的能量,能幫助成千上萬的人。
常言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實善行沒有固定格式,它有無數種實現形式,從不分大小多少,它可以是對弱者多一點關注,可以是學以致用給人解惑,也可以是對周圍善行給予支持......
就如那些看似冰冷的代碼,經過向永清滾燙的雙手后,同樣變得溫暖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