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兩種。佛教講因緣,出家有出家的因緣,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緣,所以佛教不會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實上也不會出現所有人都出家的情況。佛教傳入中國近兩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全民出家修行的時期,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就更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了,因此你不用擔心。
佛教修行與入世做事矛盾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時兼顧自己的社會、家庭角色。如果一個社會里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會會更加和諧。
在有佛教信仰傳統的地區,社會并沒有因為民眾信佛而停止向前發展。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這些地區,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因為佛法的熏陶,人們少欲知足,尊重生命,愛惜資源和環境,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物欲需求而過度開發,不為自身和其他眾生的將來考慮。
其實,關于什么是發展,什么是社會進步,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經在改變。人們逐漸意識到生產勞動、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讓全社會的人過上幸福安樂、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這其中包括物質上的豐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實。在一個只追求物質生產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養的環境中,人們恐怕很難獲得持久的安樂。
由于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人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些人通過體力勞動,有些人通過腦力勞動,有為社會創造有形財富的,也有創造文學、藝術等作品為人類留下精神財富的,有修橋修路的,也有專門追拍龍卷風的。你不能僅以物質化的標準去判斷誰對人類進步的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