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方式更具多元化與自主性,學生不僅可以參加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而且還可以參加春季高考或專科自主招生考試。選擇空間的擴大化與自主性,為不同學生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方式,也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這無疑是教育的發展與進步,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對于選擇哪種高考方式,步入哪條入學的軌道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學校無權干涉,更不能硬性要求,上海這所中學要求學生簽訂“棄考承諾書”,顯然難以讓人接受。
讓年級排名90后的考生直接放棄高考,學校此舉很明確,就是指向升學率,就是通過減少分母的方式,實現升學率的“凈提升”,這對于學校的聲譽、對于教育的考核、對于學業優秀學生的集中輔導,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些可觀的“作用”固然讓人欣喜,但是,學校不應忘記自身在獲得這些利益之時,卻損失了教育的“博愛”之心,學校在與“差生”簽訂“棄考承諾書”的之時,卻忘記了教育的本質,忘記了育人的使命。
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的公平更是倍受關注,學業優秀學生擁有學習的權利,而學業不佳的學生同樣具有學習的權利,學校硬性要求年級排名90名后的學生直接放棄高考,實質上是剝奪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權利,也是一種硬生生的教育歧視。
教育的基礎是尊重,如果一名學生在學校連最起碼的尊重、平等都感受不到的話,那么,這樣的教育不僅是失敗的,而且也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觀格格不入的,更是違反教育規律徹徹底底的“反教育”。
讓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選擇春季高考或是專科自主招生考試,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這部分學生不錯的選擇,而通過這樣的選擇,也可以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職業歸宿。誠然,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選擇未來人生,是學校教育的職責,但是,這樣的教育卻需要通過教育者推心置腹的傾心而談、立足實際的規劃引領,要讓學生真正認識自我,站在科學而理性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來人生,而非通過命令的方式強行壓制。
高中學生即將步入成年,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對于社會的認識也日漸完善,相信,只要教育者站在學生的角度,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讓學生客觀理性地對待多元化的招生方式,對待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機會的話,學生一定能夠基于自身的實際、愛好、理想、基礎選擇自己合理的教育方式。當然,這樣的指導絕不僅僅針對于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而且面向全體學生,因為,每一個高中學生在人生第一次大考前都需要面臨一次抉擇,都需要教育者客觀公正地予以指導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