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是通過在可能發展地震的地域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一起間距15公里左右),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為用戶通過手機、電視和專用接收終端等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和預估烈度,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的目的。
中國地震頻繁、震災嚴重。數據顯示,20世紀全球共發生3次8.5級以上強震,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本世紀前10年,中國僅汶川8.0級地震和玉樹7.1級地震就奪去了9萬人生命。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
對于中國地震預警技術發展現狀,藍皮書指出,中國地震局2001年前后開始組織研發地震預警技術,但迄今未能進行地震預警公開實驗或服務民眾。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汶川余震區發展的ICL地震預警技術已公開為民眾和重大工程服務,成功預警了23次破壞性地震。該系統一些關鍵技術指標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包括系統響應時間平均6.5秒,優于日本25%;預警盲區半徑平均值小于23公里,日本預警系統盲區半徑約為30公里;無誤觸發(誤報)和漏報等。
當前,應用ICL地震預警技術,中國在25個省市建成了覆蓋面積2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網,占中國地震預警人口密集多震區面積的80%,覆蓋6.5億人。然而地震預警要實現減災,地震預警服務能力和預警接收缺一不可。
據了解,雖然目前中國已有成熟的地震預警技術和覆蓋200萬平方公里地震預警網,具備地震預警服務能力,但預警接收用戶僅為200萬人,僅約占預警網覆蓋區域的0.3%,重大工程也僅在少數幾個領域(企業)開始應用。因此,導致地震預警系統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但減災效果有限的情況。
藍皮書對深入推進地震預警應用;制訂地震預警應用有關標準、制度和法律;政府能否購買地震預警服務等11個關鍵問題進行探討。
藍皮書呼吁,希望科技、地震、應急等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中國地震預警技術和地震預警網,加大科普教育,盡快在法律中明確政府、企業在地震預警服務中的職責,讓地震預警更好服務中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