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央政府頒發的第一個專門規范慈善事業發展的文件,《意見》指明了慈善事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總結了過去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得失經驗,確定了今后國家在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方面的相關措施。這樣一份繼往開來的重要文件,必將給當下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開創中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慈善事業被經濟學家譽為“社會的第三次分配”,發展慈善事業,引導社會力量開展慈善幫扶,是補上社會建設“短板”、弘揚社會道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這說明,我國慈善事業開始進入新的機遇期。
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的形勢下,慈善事業無疑擔當著更多的期望和責任。目前,我國的慈善事業還面臨著慈善主體不夠全面,慈善程序不夠透明,配套法律、制度不夠健全,治理和監督不夠完善,慈善文化不夠成熟等諸多問題。要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方面的積極作用,必須走全民的、規范的、透明的慈善道路。
慈善不是部分富人或者公益組織專有的義務,而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盡的責任。平民百姓乃至扶貧濟困的對象,也可以而且應該成為慈善事業的主人。要打破以金額論英雄的慣常思維,尊重和呵護每一筆捐贈背后的善心善念,努力培育善心平等、全民慈善的慈善氛圍。
程序的合法、規范和正義,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線。許多慈善腐敗和犯罪事件,都是由看似不起眼的不合法、不規范操作引起的。慈善事業是扶貧濟困不計回報的崇高事業,容不得半點兒私心雜念的玷污,必須執行最嚴格的程序,確保善心善款能夠如愿以償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透明是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中國慈善事業面臨的多起信任危機,究其根源,多與慈善捐贈使用不夠公開、透明有關。《意見》指出,要推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制度,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等,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這些都說明,透明是慈善事業取得社會信任的關鍵所在。
《意見》的出臺,為我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做出了科學長效的頂層設計。當前,民間慈善公益事業的轉型實踐也在蓬勃開展,互聯網公益、跨界公益、微公益等多種創新,正不斷地豐富著中國慈善事業的內涵和形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上下齊心合力中,我國的慈善事業一定能開創出健康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