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的人覺得:“我現(xiàn)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圓滿了,不用持戒,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這樣,以盲引盲。一小部分沒有智慧的人,還跟著跑,“他現(xiàn)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可以喝酒吃肉了。”這樣想,就有問題了。
如果修行真正到了一定的層次,真正成就了,他不僅要修行,而且會更精進;不僅要持戒,而且會更嚴格。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樣做:第一,是為了給眾生表法;第二,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開心快樂,做起來沒有難度。
要學(xué)濟公的精神而不是行為(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們現(xiàn)在要精進修行有難度,是因為還克服不了煩惱,煩惱一上來就身不由己了。若是要我們嚴格持戒,日日夜夜求解脫,行住坐臥都修行,有難度。但是對那些佛菩薩再來、成就者而言,精進修行,嚴格持戒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沒有什么難度。
有的人一聽說濟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著學(xué)。我們不是要學(xué)濟公的行為,而是要學(xué)濟公的精神。在他的境界中,沒有分別,沒有取舍,沒有得失,一切都放下了。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我們在內(nèi)心當(dāng)中也應(yīng)該這樣,但行為上不能沒有分別、取舍。很多大德高僧,包括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都是那么精進,持戒非常嚴格。
很多大德高僧嚴格地守持戒律是對的,濟公活佛那樣做也是對的,這兩種表法都是我們的榜樣。一切隨緣而做,見解上不能墮入兩邊。針對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眾生,應(yīng)該有不同的表法。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讓舍利子、目犍連去度化王宮里的人,但是都沒有成功。后來又派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在王宮里,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最后把他們都度化了。只用一種方法,只說一個道理是行不通的。用各種方法,講各種道理,才能度化不同的眾生。
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里,有一個是“恒順眾生”。必要的時候,恒順眾生才能度化眾生。若是跟他硬碰硬,他犟你也犟,很難感化、度化他們。現(xiàn)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就是這樣來的。
十種善業(yè)里,其中的一個就是化解怨恨。我們作為修行人,與任何人之間的怨恨都要盡量化解,這就是善業(yè)。我們不是要跟眾生生煩惱、造惡業(yè),而是要用善巧的方法,把他接引、度化進來。度化眾生的時候要是能把他直接接引進來最好;若是不能,就跟他走幾步,然后再把他接引進來。只要你自己不糊涂,不能忘掉自己的發(fā)心,不跟他走遠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