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的同仁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和希望達到什么目標是最近幾年發起的討論,也是我個人感興趣的話題。筆者早前借助作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師之便,邀請了三位在圈內超過十年的CSR人(基于保密協議不會說明他們所在機構和名字)與學生們分享,所談及的以下四方面內容可能對內地的CSR經理也會有些啟發。
CSR的發展受限于企業壓力。香港有很多企業會做與這方面相關的內容,是因為香港交易所有上市公司披露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要求,但至于做得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首先要能夠盈利,否則CSR也是空談。舉例說,中國內地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按每年7%計算,那么收益10年下來就相當于翻了一倍,企業未來肯定需要更高的目標,那相對應的資源投入增大,必然會加大社會和環境的壓力。如果所有的企業都這么發展,未來資源肯定會用完,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生產和盈利。其實企業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企業是有生存壓力的,需要業績,所以很大程度上CSR的發展受到限制是由于政府和企業的短視,這是由目前的商業結構所決定的。
推動CSR應情理并濟。曉之以情和動之以理都是在企業中推動管理層做CSR的方法。曉之以情即告訴管理層我們的CSR活動可以幫助到什么人,而這些人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的艱難;動之以理則是分析不做CSR的后果反過來會如何阻礙企業的發展。
在這其中,在商言商是很重要的。企業推動CSR關鍵在于如何幫助企業實現它的業績,如何把CSR的價值觀融入到各個商業環節。長遠來看,甚至可以得出結論,CSR職位是不應該存在的,它在每個部門的職能里面都應有所體現。
而員工的理解也很重要,這需要企業政策層面上的支持,不可能讓CSR人和每個門店的員工去解釋如何操作。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認可CSR的,比方說畢馬威在招聘畢業生的時候就做過調查,其中70%的應聘者都認為畢馬威是一家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這是他們愿意加入的原因之一。
存在偽CSR行為。很多企業家說:“我已經投入了錢、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已經很有社會責任了,為什么還要去做這些事情?”由此可見,大部分企業比較關心的是利益問題。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現在很多企業都會生產所謂的可持續產品,認為產品是有機的、環保的,就可以賣得貴一點。但這未必是CSR的體現,其實我們有能力讓產品在環保的同時保持價格不變。因此,很多企業還是打著CSR的名號來賺更多的錢。
CSR領域仍有生存空間。現在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產品價格中,成本可能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理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消費品的附加價值可以達到80%。所以,建立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聯系是很重要的,消費者實際上買的是和品牌之間的關系。如果消費者能發生思維轉變,在未來能夠發出更多的聲音,拷問產品的原料是不是合規、環保,供應商有沒有用動物做測試等等,那么,CSR領域的生存情況還是樂觀的。
獨立CSR研究與咨詢師 何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