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最近很忙,他做演講、接受采訪,目的就是勸人們在有生之年,趁身體還好,趕緊立份遺囑。
2013年3月,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理事長陳凱聯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中華遺囑庫”,為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的遺囑登記和保管服務,用一整套合乎法律規定的程序,確保遺囑的真實性。目前,登記中心預約的老人已經排到了2016年。
在此之前,陳凱是一名成功的商業律師。2007年開始進入被稱為“死亡沙漠”的繼承法領域。之所以有這樣的比喻,是因為這個領域不被社會關注,相關的法律服務和研究都比較薄弱,相關案件占民事案件不到4%,但實際生活中這樣的糾紛卻特別多。
陳凱認為,中國還是人情社會,走向法庭的還是很少一部分。90%的案件通過調解解決,但調解過程中會有很多波折。“這種糾紛對家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不僅破壞這一代的和諧,下幾代的聯系都會斷掉。我始終說這是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接受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采訪時,他認為,對每個人來說,寫好遺囑是對家庭的責任。
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他觀察到,國外更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他們認為,父母的財產應由父母來安排,而中國人覺得,父母的財產天經地義就是兒女的。國外家庭之間的關系更純粹。“遺囑對國民的心理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遺囑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尊重人權,這就是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第一步。”
陳凱的父親并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遺囑,只留下一句話—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在他大學剛畢業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當時距離他領第一個月的工資還差6天。“如果他再能堅持一段時間,等我領到人生的第一份工資,給他買一份禮物,對他和對我來講都是不一樣的。”后來參加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要是父親在的時候,還能給他一些指導,但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陳凱認為,遺囑庫在用于遺囑存放的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在制定國家政策,比如遺產稅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此外,他更為看重的是,遺囑庫可以成為中國人家庭傳承的博物館。500年后,當所有人進入城市,鄉村不復存在的時候,遺囑庫就成為大家追溯祖先的祠堂。“每個人的祖先可能是普通人,但是他對生活的感悟,是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知道他要做這件事,幫他到哥倫比亞大學復印了一份英文版的胡適遺囑。陳凱記得,其中提到,胡適從大陸離開的時候,有100多箱書籍沒有帶走,留在北大圖書館。胡適在遺囑里聲明,這些書還是他的,等到北大的自由精神回歸的時候,再捐贈給北大。陳凱覺得,每個名人的遺囑匯聚起來,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財富。
陳凱的微信簽名中,有一句《錢氏家訓》里的話—“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利在天下,就會聚攏天下的能量。”陳凱說。
他認為,中華遺囑庫已被大家所關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遺囑庫真正的含義,需要更多的人參與。中華遺囑庫的服務標準、服務流程將免費輸出給各個公益機構和老年組織。“我希望遺囑庫是個簡單純粹的地方,是值得信任的第三方機構,因此只能由公益機構來做,追求利益將導致公信力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