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教育界矚目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去年9月10日向全社會公布,1320項教學成果獎項中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領域。它引發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學改革的再度關注。眾多的一線教師在探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眾多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研究制定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獎勵制度和教學名師培養計劃;眾多的教育研究專家更是把研究視角聚焦在影響教育質量提升的真問題上。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并明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隨后在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促使高等教育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自2011年9月起,“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乃至更多的公辦高校陸續向社會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接受社會的問責。提高質量沖破了校園的圍墻,開始接受全社會的檢視,老百姓也有了發言權!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升溫、隨著對教育質量問題探討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質量評價的視角也發生了悄然的改變,由關注“學校投入”轉為更多的關注“學生投入”“教師投入”,學生的成長成才逐漸成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眾所周知,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首要的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雖然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方面都有緊密的聯系,但從根本上說,教育的社會功能是通過人才培養來實現的,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立德樹人”是學校的使命所在。
提高質量也是新世紀全球高等教育共同關心的話題。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布的《高等教育與研究的新動力:社會變革與發展》公報指出,“日益擴大的入學機會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挑戰。在當代高等教育中,質量保障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須包括所有利益相關者。質量的實現既要求建立各種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多種評價模式,同時更需要在機構內部形成一種質量文化。”對此,世界各主要國家也都在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著種種努力。2013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等許多高校都在改革課程方案,以期提高本科教育質量,適應科技發展綜合化、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大趨勢。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日本、韓國等也在采取措施,加強高等教育質量建設。
今天高等教育質量的競爭就是明天綜合國力、特別是科技創新力的競爭,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識和行動。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關鍵是深化教學改革。我國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近5年來,高等教育戰線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在“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強化實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逐漸走向中心,大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卻在不斷被弱化。利益的誘惑和輿論的誤導,大學以科研導向、科研以論文導向,“學術為本”取代“育人為本”,干擾了大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對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樹立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理念,以科研促教學,讓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的新知識、新素材,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多地融合到育人工作之中。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教學也是學術的范疇,對教學的研究要更加理性、系統、深刻。讓“教”與“學”共同走進大學的研究視野,營造師生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
當我們發出使教學改革再升溫的呼吁時,我們更期待它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因為,只有通過所有教師認真教、所有學生努力學,并以生動活潑、豐富多樣、富有效率的教育教學方式落實到課堂上和學校教育的各個具體環節中,提高教育質量才能成為現實。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話題,提高質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務和共同追求。我們期待2015年,在素質教育這一“戰略主題”的引領下,教學改革再升溫、教學質量再提高,使提高質量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