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也好,狗也罷,能不能吃是一回事,該不該當街展覽其宰殺的痛苦是另一回事。后者不僅關乎人性的底線,亦關涉秩序層面的文明。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說:“對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驗,根本性的考驗,在于如何對待那些需要他憐憫的動物。”幾天前,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兩名沙特男子因故意駕車碾軋流浪狗10次直至其最終死亡,并拍攝下這種殘忍行為而受到指控,現面臨入獄的懲罰。
“動物福利”這一概念是西方舶來品,是從“人”身上移植過來的,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當前,在動物福利上,有幾個已經形成通識的理念:一方面,從粗放的動物保護到溫情的動物福利,這是一個時代與國家進步的體現。讓動物不受饑渴、不受痛苦傷害、無恐懼感等,這不是一種道德潔癖,而是表達一個基本邏輯:我們必須學會與其他生命分享我們的地球,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規則訂立一個可為與不可為的“度”。
另一方面,從現實而言,“如何對待動物”不僅關乎文化,也關乎商業倫理,影響到動物產品、動物源性食品在對外貿易中的順利進行與發展。事實上,從1822年愛爾蘭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與動物福利有關的法律開始,迄今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完善的動物福利法規。作為全球農業大國,我國動物產品飼養、加工、出口企業自然要關注世界動物福利的動向,重視一些發達國家有關動物福利的法律及民族宗教習慣,這是外貿經濟發展的必然。
這些年,天津東方白鸛中毒死亡、云南邊境售食野生動物、網上炫耀獵殺野生動物等事件頻發,已經越來越引發輿論及民意的反彈。這固然與動物福利深入人心有關,更重要的一點,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信奉一個古老的道理:待獸禽以人道,就斷不致待人如禽獸;肯施惠于弱勢,就斷不致失恩于強勢。
眼下,《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初稿已完成,最大的亮點是首次在法律上明確認可了動物福利。這是生態文明的大勢所趨,也是美麗中國的法治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當街宰貓”是一個應該從文明與法治的角度解讀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