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女性叫呂植,一直做熊貓保護,她離開老師潘文石教授之后,就做了科學家,保護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我和她認識是2009年,有一天呂植教授找到我,說在金沙江搞漂流有沒有興趣?我是喜歡登山,喜歡飛滑翔傘,一說金沙江漂流,我說那我去。
到那兒我才知道請我來不僅是探險玩的,她還請了大法官、科學家,還有投資家。請來干什么呢?我們知道金沙江的上游要建一系列的電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態的影響是不是有充分評估?顯然呂植是把社會各界有影響力的人請去漂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呼吁。
那次給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呂植教授本身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創建者,一位環境保護的科學家怎么通過NGO組織活動,引起社會的關注?在中國如何呼吁公眾對自然問題的關注,如何來采取措施,顯然我感到呂植有一種智慧。在中國轉型過程當中,錯綜復雜的情況面前,更需要的是智慧,我在這位女性科學家身上感到了智慧。
還是那年的故事。在2009年年底,我應聯合國環境署的邀請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是不是組織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代表團參加這個大會,不僅是我一個人,但是突然發現動手晚了,拿不到參加大會的代表的指標。
在那種情況下,突然意外發現呂植也在組織中國社會各界人士,而且是以中國大學生為主參加哥本哈根的氣候變化大會。她那里有很多指標,結果呂植博士給了我三個指標,才讓我組織了一個最小的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代表團參加了哥本哈根的氣候變化大會。
這兩件事情讓我體會到了照片上這位女士,看著很書卷氣,但實際上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我過去總以為男性是非常強有力的,各方面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但在呂植教授身上我感到了和男性一樣的組織能力、推動能力、活動能力,而且比男性更多了一份不動聲色的智慧。
后來萬科在珠穆朗瑪峰保護區建立雪豹保護站,我們的專家是呂植的學生,我們借鑒的是呂植博士在長江源頭建立保護站的經驗。
“公益女強人”劉小鋼:風風火火行動派
我想提到的另一位女性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相關。阿拉善是一個企業家組成的NGO組織。中國企業家第一個特點男性為主,第二個特點都非常能干,再講明白點吧,都非常自以為是,因為他們的企業都非常成功。如何當這樣一個組織的秘書長是非常不容易的。之前已經換了三任秘書長,再聘請一個新的秘書長,聘請誰是個難題。但是有一個人大家都認可,可她就是不肯來,這個人叫劉小鋼,是個女性。
大家為什么動了她的腦筋呢?她是廣東獅子會前會長,當時是中山大學社會企業公民研究中心總干事。她之前是企業家,她本身對企業家的感受、企業家的經歷都很清楚。后來她不做企業,到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讀了兩年公共關系,之后就在中國做NGO,非常有經驗。
她一開始婉拒,我就一次一次地去拜訪,我還了解誰能說動她,誰是她的好朋友,就做他們的工作。最后劉小鋼女士不得不答應了。
她來了之后一直做到現在,做得非常成功,讓我非常佩服。劉小鋼雖然是女性,但這個“鋼”就厲害了,我們廣東話叫夯不啷,就是什么都在一塊,不管什么就干了。用北方話來說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說,你看我們中國談改革改革,就缺行動,恰好劉小鋼就是這種行動派,領著大家風風火火往前沖。另外,她這幾年做的工作讓我感覺到她不就是一個女王石嗎?她很多做法和我特別相似。
我希望更多的人來關注她們。借這兩位女性我想說什么呢?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之后,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對民間NGO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在改革開放的時候,NGO組織只有八千多個,到現在已經增長到35萬。我們知道在美國10%的從業人員是從事于NGO工作。在中國已經有35萬家NGO組織,但這個比例還是相當小的。很有意思的是在做奉獻、關心未來,不僅把我們自己當成中國人,還把我們當成地球人的NGO組織當中,女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未來中國轉型過程中,記住一點,更多地重視女性,更多地解決我們觀念上的、客觀上的男女不平等,更多地發揮女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