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的故事總是因為有殘忍的橋段襯托,才愈發顯得悲涼。一個從不少發一分錢、干活總是沖在最前頭的女工頭,本該得到命運的眷顧,卻奈何人生無常,遭此橫禍。
惋惜之余,多少也因其丈夫的義舉而感到一絲慰藉。妻子出事后,在巨大的悲痛里,他首先想到的是讓妻子的工友能拿到工資,過個好年。這樣把悲痛留給自己的信義,足以溫暖一座城市。
拋開情感冷靜分析,何運香的丈夫這樣做本理所應當。付出了勞動,自然應該發給工友們工錢,即便女工頭車禍身亡。這是一個契約社會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規則。然而回顧現實,即便客觀條件允許,手中的資金充足,也仍然有不少工頭背棄契約,在年底結賬時銷聲匿跡,讓工人兄弟們望穿秋水,甚至不得不跳樓“逼宮”。
也因此,在這種巨大的現實反差之下,鄧雙生的行為才尤顯得彌足珍貴。不少人在順遂中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卻在打擊與悲痛中做到了,克服種種困難,也要完成妻子的遺愿,這種甚至有些傻氣的堅持,直戳進每一個人的心窩。
雖說在法治社會中,自然有各種規則約束人們的行為,工頭欠薪,工人維權,都有一套成熟運作的體系。可是在法治之外,作為感性的自然人,我們仍需要信義夫妻這樣誠信的溫暖,來融化人與人之間冷漠隔閡的堅冰。如果大部分工頭都能想到“讓工友們過個好年”,我們又怎會在年底看到那么多無奈甚至絕望的臉孔?
信義兄弟帶給我們的感動余韻未消,5年后的今天,信義夫妻再次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信義從來沒有遠離這個社會。或許一對信義兄弟、信義夫妻,還不足以帶動整個社會對誠信的重塑,但至少,每一個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在心底為誠信留下一個角落。這樣的故事不斷疊加,足以溫暖一座城市。
至少,在媒體的號召下,大家已經開始伸出手,為信義夫妻慷慨解囊了。這何嘗不是一座城市的溫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