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質生活漸次豐盈后,老百姓對身體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故,加劇了社會的不信任與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焦慮。現在的老百姓,對街頭餐廳廚房從“暗箱操作”變為“明廚亮灶”可謂是有了很高的心理期待。
事實上,有些精明的商家已經從老百姓的這種普遍心態中嗅到了商機。一些街頭小攤現做現賣的蛋糕、小吃之所以異常火爆,就是迎合了老百姓的這種心理期待。餐廳比小攤高檔些,但在食品危機之下,一樣面臨著“潑臟水效應”,一樣面臨著顧客的不信任。由此,餐廳若要顧客盈門,首先就是要解決食客的不安全心理,而將封閉式的廚房改為透明或可以屏幕監控的“明廚亮灶”,無疑會大大提高食客對食材的安全感。
當然,也許會有餐廳埋怨增加了額外的改裝費,但且不說付出的改裝費可能會帶來的效益(說可能是因為餐廳要顧客盈門還涉及廚藝服務地段等因素),單就從行業的角度看,這樣的行為也屬于一種“自我救贖” ,是行業道德危機下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進而言之,也是社會信任被撕裂,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社會以一些額外的措施來彌補信任的鴻溝。社會信任的流失以及一些食品制作過程的黑幕重重,讓老百姓更愿意親眼看食品制作的全過程。
不過,如同網絡“有圖未必有真相”一樣,食客的眼見也未必就一定真實。倘若老板就是要昧著良心賺黑心錢,也可把劣質的食品先偽裝好。食客只能通過透明的玻璃看或通過監控屏幕看,不能觸摸,不能聞,依然很難辨別食材的好壞優劣。
所以,雖然“明廚亮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作偽作假的難度,提升了食客的食品安全感,但此措施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餐廳欺詐作假的現象。而要讓餐廳的老板都守法經營,最重要最跟本的辦法仍是加強監督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勤于抽查,勤于執法,用專業的知識,專業的儀器把假冒偽劣食材打出原形,有關部門千萬不能因為推廣了“明廚亮灶”就忘記了監督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