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三個字,就像一個久遠的傳說,永遠只停留在領導的嘴上,和政府的紙上。反正我身邊的朋友從來沒有見到過保障房,也沒有機會享受這種特殊照顧,即便他們也大都一貧如洗,從剛畢業時候的赤貧,到現在的基本溫飽,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與中介和無良房東打交道。
每年的年初和年底,保障房都是媒體報道關鍵詞,出鏡率最高,一個是喊口號的時間,一個是表揚自己的日子。雖然貧困階層住房依然困難,一些有態度的媒體還在年復一年地努力,但是,居住難到底有多難,貧困階層到底有多么需要保障房,高高在上的少數人并不清楚,也很難體會。因為,今年的保障房建設任務已經完成了。
于是乎,就出現一座座的空社區,甚至是鬼城。可就算是這樣,還有一種聲音在耳邊指責:保障房就別挑剔了,條件好點的能輪到你們嗎?這種聲音太刺耳,仿佛在大聲地宣布著,保障房就應該建在遠離市中心,不通公交車,沒有生活措施,甚至水電都難以保障的遠郊。再準確點說,就是保障房必須遠離富人區,越遠越好。
搞不懂是到底是誰炮制了這樣的聲音,還在網絡上四處散發,還被大部分“沒有覺悟”的網友一頓猛批——終于實話實說了。
可實際上,貧困階層并沒有奢望著能夠享受到富人階層的居住條件,畢竟,“勞動所得”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懂的。雖然掩蓋不住心中的艷羨,但至少不會說出“你們活該”這樣的潛臺詞。況且,多年的事實告訴我們,保障房項目一旦條件稍微好些,都極有可能成為某些特權階層的口中肉。
好地方別賣了,收入不知道進了誰的口袋,空置的保障房批量生產,也只是帶來賬面上精彩。建好交差,就是政府最大的恩德了,百姓能否實際得到實惠,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偏激點說,保障房項目建成完工之日,就是空置之時,而這種大量的空置絕非浪費資源那么簡單。
一個簡單的道理,數年前發生在保障房領域的一起起違規事件早已證明,本是一項惠及民生的福利,偏偏成了某些人斂財的良機。總之,保障房建設,只是正確的決定,失敗的落實。同時,大量空置的保障房也再次驗證了共識:應付有術,保障無方。對付好上級就行了,真以為是造福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