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銳(采訪整理)
不可否認,2014年的公益界和NGO內部也發生了一些負面事件。比如,楊六斤事件,壹基金、天使媽媽基金受質疑等。但總體來說,這些負面事件都屬于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的延續,能量明顯衰減。公益界的社會聲望在2011年觸底之后,2014年開始反彈,正能量增長的速度較快,整體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無數國人奔向災區,讓世人看到了公民責任與公益力量。而2014年,無數國人將公益的關注投向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群體,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與2008年相似,這樣的關注同樣來自普通公民,來自廣大的志愿者和草根NGO組織;同樣讓全社會感受到:普通人的公益熱忱一旦被激發就會噴薄而出;同樣突破了社會對公益慈善的既往認知:原來公益還可以這樣做。
如果說2008年是中國公民公益元年,那么2014年則可以說是中國公民公益拓展視野、自主創新的一年。
冰桶挑戰顛覆傳統慈善
2014年中國公益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莫過于“冰桶挑戰”。這一始于美國的創意傳播,要求參與者在網絡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內容,然后該參與者便可以指名道姓地挑戰其他人來參與這一活動。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么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么就選擇為對抗ALS(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捐出100美元。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通過瞬間被凍住的感覺體驗這種俗稱“漸凍人”的罕見病,同時為服務“漸凍人”的NGO募集善款。這個公益游戲自8月17日進入中國后,瞬間發酵并蔓延開來。科技大佬、文娛明星、媒體人士在澆下了一桶又一桶冰水的同時,紛紛慷慨解囊,用捐贈傳達對漸凍人的關切。“冰桶挑戰”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獲得近40億次的點擊量,超過2008年對汶川大地震的點擊。截至2014年8月30日,這項活動在中國的組織者——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已經籌到814.6萬元人民幣。
盡管該活動充滿爭議,NGO組織活動中也要總結經驗教訓,不過,“冰桶挑戰”的確刷新了國人對公益的認知,讓人們睜大眼睛驚奇地仰視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原來公益存在如此多元、多樣的新生態。當然,這要成為常態還有待時日。不過,“冰桶挑戰”已經被定格在中國乃至全球公益史上,成為一個重要節點,它將文化公益以嶄新的生態推舉到世人面前,起碼從四個方面革新了傳統觀念和傳統方式。
首先是籌款形式,原來慈善募捐還可以用如此充滿戲劇性、娛樂性的方式;其次是傳播方式,“冰桶挑戰”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跨越國界的世界性公益活動,就在于成功地運用互聯網進行傳播;三是公益也能啟動科學普及,讓世人了解到類似漸凍人這樣的罕見病有5000到8000種之多;四是類似當年中國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地球”一樣,一個“冰桶挑戰”引發世界深思,人類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必須依靠全球協作和努力才能解決。
一百多年前,洛克菲勒基金會在美國剛剛成立時,聲稱基金會的宗旨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和利益”。而直到當下中國還有很多人認為,公益慈善的地位哪里有這么高?但“冰桶挑戰”在世界的活動就是這一宗旨的注腳——罕見病的研究和治療機制的破解,確實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和利益”。
F4 等新計劃彰顯新農村公益
“冰桶挑戰”讓世人知道了罕見病,“F4”則讓國人見識了農村新公益。
2014年6月12日,四個年輕人發起的新農人組合——Farmer 4宣告成立。這四個年輕人都滿懷濃濃的鄉土情懷,以新時代的新知識為鄉村、為農民服務多年。劉敬文曾在南疆鄉村協助維吾爾農戶組成合作社,創建“維吉達尼”品牌,通過網絡的社會化營銷幫助維族農民成批量地銷售當地農產品;陳統奎在家鄉海南創辦返鄉青年論壇,創立“火山村荔枝”品牌,以微博、微信把家鄉的自然農法荔枝宅配進千家萬戶;趙翼創立“鄉土鄉親”,帶紅了家鄉的茶葉;鐘文彬則創立了新農業企業家的學習交流平臺。
F4的組合為愿意返鄉的青年揭示了新的路徑,這就是返鄉并非只能回家種地,而是可以做農村新知識、新技術、新方式的引領者,可以把“三農”與合作社、互聯網、城市消費者等等連接起來,這就為農民和農村公益賦予了新的含義。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2014年,中國首次出現成規模的支持新農村公益的行動和項目。由著名公益人鄧飛聯合其中歐國際商學院的校友發起“e農計劃”,以“購買就是公益”為口號,動員中歐商學院的校友為購買經過參與式認證的偏遠地區的農產品,用支持社區經濟的方式幫助農民實現自我造血。與Farmer 4由年輕人組成不同,“e農計劃”的成員是社會的中堅骨干,屬于新中產階層。
已經成立數年的草根NGO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也在2014年末召開首屆鄉村社區工作者年會,在培養三年的150名扎根鄉村的本土人才中,給30名優秀者頒發鄉村社區工作者合格證書,給12名能夠為鄉土人才授課的本土講師頒發鄉土培訓師合格證書,使中國鄉村社區建設力量得到專業化認證。
上述活動表明,中國農村新公益的格局正在形成。與以往的方式不同,新型NGO、新型公益人不是帶著憐憫心“扶貧濟困”,而是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培育有知識、有技術的新一代人才的方式,以公益帶動商業的方式去形成新的價值觀和新的事業體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這些投身鄉村新公益的人群,既有老一代,也有青年一代和中年一代,而且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對農村價值,尤其是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元功能的看法相當一致,所以才能從當下農村的衰落中看到復蘇的希望。應該說,這是一股非常重要的社會力量,與單純以資本改造農村使之城市化的力量相對立。這股力量在未來如能進一步成長壯大和聯合起來,就是中國農村之幸、中國公益之幸。
民間組織地位上升
除了上述突破性進展,2014年公益事業還有許多常態性的進步:阿里巴巴的兩位創始人馬云、蔡崇信宣布,將成立個人公益信托基金,帶動企業慈善多元化;諸多NGO從雅安到魯甸的聯合救災行動推動中國民間救災應急反應機制日臻成熟;江蘇環保公益訴訟獲賠1.6億元等等。
這些成績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2014年以來,國務院以及多個部門在公益領域出臺了眾多法規。12月19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國慈善領域第一個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規范性、綱領性文件。在此之前一個月,11月19日,國務院通過了《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提出以健康和教育為重點,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村困難家庭兒童給予從出生開始到義務教育結束的關懷和保障。這是迄今為止最高級別國家領導人就困境兒童工作進行的直接部署。
此外,各個部門也相繼出臺了大量配套政策。2014年僅民政部出臺關于社會養老的政策就多達19個。這些政策對2014年以及今后的公益事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在2014年有大發展。2014年元月,財政部召開全國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會議。會議勾勒了今后一段時間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的改革路線圖。民政部也于2月10日公開了《2014年民政部購買社會服務指導目錄》,就保證基本民生、基層民主和社會自治、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及其他等五個性質的公共服務向社會力量伸出了橄欖枝。在這些政策的指引下,2014年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總量有很大的提升,保守估計超過2013年50%-80%,樂觀估計為一倍以上。購買服務讓政府與NGO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合作關系,讓社會組織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同時,據觀察,目前一線城市政府實施強行募捐等直接干預社會組織工作等行為已經有所減少。
2014年的慈善公益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自年初全國人大將慈善法立法提上日程,帶動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在公益界的配合下,掀起研究慈善法民間版本的熱潮。12月21日,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將全國的5個慈善法民間版本收集起來,召開有政界、學界、慈善界、企業界、傳媒界等各界代表共同參與討論的研討會,既為人大立法做貢獻,也為未來慈善法出臺后的知識普及和法律宣導進行鋪墊熱身。可以說,這是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參與立法的一次給力嘗試,是四中全會關于“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一次積極探索,是展現大社會價值,即公民參與社會、社會協同國家、國家依靠社會的一次實踐。
不過,目前公益組織注冊仍然存在困難,是更應重點關注的問題。雖然國務院明確要求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但民政部門有關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細則等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出臺,公益組織仍面臨注冊資金高門檻、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稅收不合理、公益基金投資收益用于公益也要收稅等政策限制。盡管有些地區如江蘇、浙江等地出臺了一些利好政策,不過,就全局而言,這些政策性的禁錮并沒有得到徹底松綁。很多政府官員把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僅僅視為管理手段的改進,沒有認識到其背后的重大意義——為自愿組織起來的公民賦權。公民注冊社會組織與公民注冊企業一樣,都是國家必須落實的公民的憲法權利。
老年服務將成公益新大陸
2015年的公益事業發展,我認為會出現“兩個半”的趨勢:第一個趨勢,是2015年在農村公益領域還將有新氣象,“三農”整合的復合公益、鄉村與城市互聯互益會繼續成為趨勢。只要“三農”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農村的公益就一直大有可為。在政策方面,目前國家文件倡導的供銷社綜合改革試圖走向日、韓和中國臺灣的綜合農協模式——合作組織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將所得經濟盈余用于社區福利、教育、文化和人才培養。所以,上述政策或者方向是對農村公益發展很重要的利好消息。
第二個趨勢,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管理會加強,走向規范化。目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總量已經很大,還在持續加大。但由于管理和政策跟不上現實發展,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所以,2015年的政府購買工作將面臨管理必須上臺階的挑戰,這就是需求決定供給。
至于“半個趨勢”,是指長期照護服務即針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務開始進入社會的視野。中國正在步入人口壽命提高和老齡人口比例大幅增加的“長壽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挑戰是國家、社會、家庭如何三位一體,承載人口比例不大、但耗資源很大的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讓每個人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也能擁有尊嚴和有質量的生活。目前中國老齡化不斷加劇,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3億。按照重度失能者占老年人口的3%-5%計,需要全面照顧的重度失能者約在395萬到655萬之間。這至少會拖累400萬個家庭,影響數千萬人的生活質量。
顯然,對他們的照顧不是家庭能獨自承擔的。按照國際做法,長期照護服務需要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這是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之后的新型社會保障領域。這不僅要求國家出臺長期照護服務法、籌措資金、培養人才,也需要社會組織,尤其長期照護機構提供長期的公益性服務。但是目前的政策并沒有對失能失智老人做全面的分類分級評估,更沒有將失能度與收入水平掛鉤,制定針對老人的多級照護補貼。而是不分失能與否,不分程度如何,不分老人服務的不同類別,都給予機構和床位補貼,甚至還給大資本免費提供養老院的建設用地和免征各類稅收,這其實是將公益服務與商業服務混為一談了。針對這類突出的社會政策問題,12月2日,中華慈善總會長期照護專業委員會聯合幾百家老人院,發布了《長期照護2014北京共識》,提出為深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務應當入列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需要國家立法、政策傾斜。盡管這種由民間公益組織提出的正確主張不一定能在2015年就被政府接受,不過,可以預言,這片土壤一定會在未來成為公益領域的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