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Nickel P.M., & Eikenberry A.M.(2009). A Critique of the Discourse of Marketized Philanthrop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52 No. 7, 974-989
作為社會上的普通公民,當我們試圖親身參與慈善事業,為個人和社會的轉變做出一點貢獻時,往往會發現除了購買與慈善組織合作的商品,或者收看公益類的電視節目之外,沒有更多的余地可以選擇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受到,市場化使慈善組織只能依照市場的規則參與市場的活動。
慈善組織的市場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削減了對其財政上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使得社會對于慈善組織的依賴性不斷加深,很多慈善組織不堪重負,才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
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的Eikenberry教授認為,慈善組織的市場化的表現一般有兩點:一是通過綁定慈善理念銷售商品,二是通過宣傳名人捐款和參與志愿活動等方式吸引眼球。這樣的慈善方式已經存在了好幾十年了,算不上有新意,但是現在卻被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采納。通過綁定慈善理念銷售商品從表面上看是雙贏的做法——對于慈善組織而言是重要的融資渠道,對于消費者而言,在享受資本全球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能為世界上的弱勢群體表達關切和愛心。但實際上,消費者并非能夠真正從中受益,因為,他們并不清楚,在與抗擊乳腺癌組織合作的產品中,其實也會含有導致乳腺癌發作的化學成分;有些時候,被商家的宣傳所綁架的他們甚至會問自己如果沒有消費足夠相應的產品,老虎和海龜是不是真的會就此滅絕?
相比之下,通過明星和社會名流來宣傳慈善事業,提高社會關注度就是好的方法嗎?Eikenberry教 授的研究中分析了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茱莉探訪非洲的案例。Eikenberry教授的的分析重點不在于明星個人,而在于制造了這些明星的體系本身。她提到,明星慈善只是文化產業利用慈善事業來為自己做市場營銷罷了。公眾對于明星本身一舉一動的關注遠遠超過對于非洲貧困現狀的關注,而明星在采訪中所侃侃而談的他們眼中的非洲,也絕不是真正置身于貧窮與疾病中的非洲居民的體會。
無論是捆綁銷售還是明星慈善,市場化的慈善帶給人們的往往是社會問題正在被廣泛關注的假象,并且慫恿消費者為這樣的假象買單。慈善組織的市場化使如今這種市場主導的社會體系更加穩固,而恰恰是這樣的社會體系所倡導的對最大利益的追求導致了社會中的貧窮,發展不平衡和生態災害。
市場化的慈善組織正在逐漸模糊公民與消費者,金錢與善行,改革化與常態化,追逐利益與擺脫束縛等等曾經涇渭分明且至關重要的界限。面對世界上正在遭受貧困折磨的人,面對由于過度開發而惡化環境,我們必須開始重新考慮我們正在支持或參與的慈善事業是否具有真正的慈善精神。慈善事業本身代表了社會需要,通過公平民主的公民參與,以實現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現狀,提高公民生活水平的最終目標。慈善組織本身是具有充分的改革潛力的,慈善組織的機制能夠從根本上扭轉由資本主義市場造成的根深蒂固的貧窮,發展失衡和環境破壞等問題。在美國,這樣純粹的一系列慈善組織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始發展起來,規模和影響力都不大但是生命力很頑強,他們以個人投資為基礎,實踐著慈善組織解決社會不平等的責任。他們把投資者的興趣與經歷和社區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投資者不僅僅投入金錢,更投入時間親身參與慈善活動。這無疑是向現有的體系發起的有力挑戰,更是慈善組織發揮改革潛力的重要一步。
市場化的慈善組織只會加劇現有資本主義市場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其結果已經遠遠偏離了慈善精神本身。在加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下,慈善組織保持運行的獨立性,保持和金錢利益的界限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獨立的投資環境下,慈善組織才能發揮其潛在的改革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及時回應社會需求,改善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