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個“首次”提法中,筆者最想點贊的是“農民收入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因為這個“首次”提法并非是未來的工作目標或者工作舉措的構想,而是實際效果的呈現。
眾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增長11.9%,增速居全國第七位,增速加快的背后除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來的增收效益外,扶貧工作也“功不可沒”。
由于此前扶貧中存在戴貧困帽子過富日子、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常被挪用、私吞、克扣等亂象,湖北省于2014年年初發布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而精準扶貧是此次扶貧機制改革的核心。
實施精準扶貧即對象精準、目標精準、政策精準、幫扶精準、考核精準。按照國家和省制定識別方法程序,通過建檔立卡把貧困人口和貧困村識別出來,搞清楚他們都在哪里,并分析致貧原因,為制定脫貧規劃和支持措施奠定基礎。對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精確扶持,定點清除,做到扶助一戶就脫貧一戶,脫貧一戶就銷號一戶。
一年來,全新的“精準扶貧”模式在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摘掉貧困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14年湖北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一號工程”如期完成,共識別認定4821個貧困村、191.5萬貧困戶、580.7萬貧困人口;而在過去的一年里,湖北4大扶貧片區共投資1762.6億元,完成1365個重大規劃項目,共有69.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5年湖北將繼續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也就意味著“貧二代”將逐漸推出歷史舞臺。理想狀態下,按照每年69.3萬脫貧人口計算,8.4年即可實現全省農村徹底脫貧,全省人民同奔進小康社會。
然而,好政策的敵人通常有兩個,一個是“朝令夕改”,另一個是“最后一公里”。一年來的“精準扶貧”做到了扶真貧、真扶貧,開了個好頭。為了杜絕“虎頭蛇尾”現象的出現,“精準扶貧”政策貴在堅持。在未來的八年內,既要繼續縱深推進建檔立卡工作,加大扶貧力度,增加扶貧款項,也要注意找準貧困致因,把錢用到“刀口上”,以最小的代價摘掉580.7萬農民的貧困帽,打造全省農村扶貧的“高性價比”。
此外,“精準扶貧”政策也貴在執行,需要防止政策執行過程中各級干部,尤其是鄉鎮和村干部對扶貧款項的截留、私吞、挪用,也需要防止一些基層干部項目中撈取利益,從而制造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對此,筆者認為,尤其需要對農民做好政策宣傳工作,一項眾人皆知的政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輿論的高壓態勢,從而形成有效的外部政策監督,一旦政策執行打了折扣,農民便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
只有自上而下的內部監管與自下而上的外部監督相結合,湖北的精準扶貧政策來年才能起到更大的實效,全省人民一道邁向小康社會的愿望才能夠逐步實現!